資源描述:
《自擬平悸湯辯證加味治療心悸50例》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自擬平悸湯辯證加味治療心悸50例【摘要】目的:觀察自擬平悸湯辯證加味療心悸的療效。方法:50例患者均采用中藥自擬方加每位病人辯證分型選用的藥物進行治療。結果:治愈28例,好轉18例,未愈4例,總有效率92%。結論:自擬平悸湯辯證加味治療心悸療效較好,現報道如下:【關鍵詞】平悸湯;辯證加味;心悸【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640-02心悸是病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至不能口主的一種病癥。它可以由器質性心臟病、非器質性心臟病、以及非心臟因素引起,臨床表現復雜多變,在臨床辯證及論治
2、上有一定難度。筆者根據臨床診治經驗,認為對心悸的治療要辯病與辯證相結合,主方與辯證用藥相結合。從而取得較好療效。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50例患者均本院中醫(yī)科門診病例,男18例,女32例,年齡最小17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45歲,以女性患者居多。1.2診斷依據參照國家屮醫(yī)藥管理局2012年頒布的《屮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擬定:患者自覺心悸界常,或快速或緩慢或跳動過重,或忽跳忽止。呈陣發(fā)性或持續(xù)不解,神情緊張,心慌不安?;虬樾貝灢贿m,心煩寐差,顫抖泛力頭暈等癥。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則喘促,
3、汗出肢冷,或見墾厥。可見散、促、結、代、緩、遲等脈象。常因情志刺激,驚恐,緊張,勞倦,飲酒等誘發(fā)。1.3辯證分型[1](1)心虛膽怯:心悸因驚恐而發(fā),悸動不安,氣短自汗,神疲乏力,少寐多夢,舌淡,苔薄白,脈細弦。(2)心脾兩虛: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恍白,頭暈乏力,氣短易汗,納少胸悶。舌淡紅,苔薄白,脈弱。(3)陰虛火旺:心悸不安,思慮勞心尤甚,心中煩熱,少寐多夢,頭暈目眩,耳鳴,口干,面頰烘熱,舌質紅,苔薄黃,脈細弦數。(4)心血瘀阻:心悸怔忡,胸悶心痛陣發(fā),或面唇紫暗。舌質紫氣或有瘀斑,脈細
4、澀或結代。(5)水氣凌心:心悸怔忡不已,胸悶氣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腫,不能平臥,目眩少尿。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6)心陽虛弱:心悸動則為甚,胸悶氣短,畏寒肢冷,頭暈,面色蒼白。舌淡胖,苔白,脈沉細遲或結代。2治療方法1.1平悸湯組成:太子參30g>桂枝10g>炙甘草10g>麥冬15g、五味子10g、丹參20g、苦參15g、玄參15?2.2辯證加味:(1)心虛膽怯型加龍齒、琥珀、棗仁、遠志、茯神。(2)心脾兩虛型加生曬參、黃罠、白術、當歸、桂圓。(3)心虛火旺型加生地、天冬、黃連、知母、女
5、貞子。(4)心血瘀型加桃仁、紅花、當歸、川寫、元胡。(5)水氣凌心型加尊茁子、澤瀉、白術、車前子。(6)心陽虛弱型加紅參、附子、肉桂、龍骨、牡蠣。3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1.1療效標準[1]治愈:癥狀及心律失常消失,心電圖等實驗室檢查等恢復正常;好轉:癥狀減輕或發(fā)作間歇時間延長,實驗檢查有改善;未愈:癥狀及心律失常無變化。3.2治療結果治愈28例,好轉18例,未愈4例,總有效率為92%。4討論:心悸是指患者自覺心悸動,心慌不寧,其至不能自主或跳三五不齊的病癥。西醫(yī)學中的各種功能性或器質性疾病引起的心律
6、失常,以及甲狀腺功能亢進、貧血等病以心悸心慌為主癥時,屈本病辯證范疇。心悸多由體虛勞倦、七情所傷、感受外邪、藥食不當等原因,導致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yǎng),或者邪擾心神而致心悸不安。其病位在心而與肝脾腎肺密切相關。虛者為氣血陰陽虧虛,心失所養(yǎng);實者痰火擾心,水飲上凌或心血瘀阻,氣血運行不暢而引起,虛實Z間可相互轉化。本病為本虛標實,本虛為氣血不足,陰陽虧虛,標實為氣滯、血瘀、痰濁、水飲。故治療心悸總體原則是益氣補血、養(yǎng)陰溫陽,兼祛瘀理氣、化痰利水。平悸湯屮太了參,《神龍本草經》云“味甘,微寒,主補譏臟
7、,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具有回元氣,益陰血,退虛火,止驚悸之功,對心氣、心血不足的心悸有較好治療效果。麥冬滋陰清心瀉火,具有潤經益血復脈通心效。五味子酸溫斂肺生津,收耗散之氣,收澀斂汗,對心悸汗出有較好療效。太子參、麥冬、五味子似生脈散,血瘀受阻常與心氣虛無力鼓動有關,因此,除要活血行氣之外,被益心氣必不可少。玄參滋陰而冇清熱之功,除水而有復陽之利,祛瘀可以除舊立新,補腎可以保元固本,是調治心悸的住品。炙甘草甘溫益氣,補中氣Z虛,緩急養(yǎng)心??鄥⑶逍慕沍火,散心氣之結。桂枝溫陽復脈,使氣血流通,
8、則脈始復常,心悸自平。丹參補心生血,養(yǎng)心定志,安神寧心,是氣虛血瘀常用妙藥。太子參配麥冬、五味子而有生脈之功,配桂枝、炙廿草更有復陽之力。心悸不可一方一概治之,應辯病與辯證相結合,根據不同證型在主方基礎上選加不同藥物治之。參考文獻:[1]《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012年版)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