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蘇軾的散文創(chuàng)作》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蘇軾的散文創(chuàng)作 蘇軾和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以及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同被譽為唐宋古文八大家.在南宋,學(xué)士間流傳有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②的口碑,可見蘇軾散文影響之深遠?! ∮捎谔K軾具有豐富的人生閱歷,淵博的知識學(xué)問,再加上他獨具見解的文學(xué)主張,從而使他能夠突破前人在文章寫作上的種種局限,形成自己獨特而鮮明的風(fēng)格?! 。?。識見高遠、廣征博引的議論體散文蘇軾自幼好觀前世盛衰之跡,與其一時風(fēng)俗之變。①他很早就提出了豐財、強兵、擇吏的改革主張,但他反對驟變,主張按部就班的變革。仁宗末年呈進的議政論政文章,對當時存在的
2、許多帶有根本性的問題以及各問題間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系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鳳翔任職期間,隨著與社會實際,尤其是西北邊患的實際接觸,他的政治見解有所深化。 蘇軾所處的時代,國內(nèi)國際矛盾都在積弱積貧中漸趨激化。蘇軾認為:當今之患,外之可畏者西戎北胡,而內(nèi)之可畏者天子之民也。西戎北胡不足以為中國大憂,而其動也有以招內(nèi)之禍。內(nèi)之民實執(zhí)存亡之權(quán)而不能獨起,其發(fā)也必將待外之變。②因此,對內(nèi)政策要寬容仁厚,對外政策要取靜觀之勢,不可操之過急。在《平王論》中,他提出周之失計,未有如東遷之謬者也。遷都避寇,是向敵人示弱,是退讓,是對國民精神的強烈打擊。周代終以不振,則東遷
3、之過也。歷代的學(xué)者認為,周平王為避犬戎的侵擾,遷都洛陽是明智之舉,周平王因而被稱為中興之王.蘇軾做出截然相反的結(jié)論,是針對現(xiàn)實,有的放矢。其后的宋史,終為蘇軾不幸而言中?! 督虘?zhàn)守策》是蘇軾有感于仁宗年間的國際國內(nèi)形勢而發(fā)的。當時的國內(nèi)形勢是: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于閨門。論戰(zhàn)斗之事,則縮頸而股慄;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愿聽。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 ∶癖娨驗榘惨莸娜兆舆^得久了,從身體到意志都變得脆弱起來。朝中的士大夫們也把議論軍事當做是生事擾民,一有苗頭就橫加限制。而當時的國際形勢,又是:今國家
4、所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事必至于戰(zhàn)。戰(zhàn)者,必然之勢也。不先于我,則先于彼;不出于西,是出于北。 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 榱饲笕簳r的偷安,而向敵國奉獻大量的財物,但有限的財物滿足不了得寸進尺者的貪得無厭,最終的結(jié)果,必然是引發(fā)戰(zhàn)爭。國際國內(nèi)形勢兩相對照,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就成為當時的大患。因此,蘇軾主張應(yīng)教民戰(zhàn)守,以備不測之事,這才是愛民。蘇軾的分析是極有見地的,如果宋代的當權(quán)者重視這些話并有所作為,歷史也許并非今日之所寫。唐文獻評論道:坡翁此策,說破宋室膏盲之病。其后靖康
5、之禍,如逆睹其事者,信乎有用之言也。①李贄亦評論說:北狩之事,公已看見,時不用公,可奈之何?② ?、凇 ≈鞏颉稓v代名儒傳》卷五?! 、佟 √K軾:《上韓太尉書》?! 、凇 √K軾:《策斷?二十三》?! √K軾在議論散文中表現(xiàn)出了淵博的歷史知識,《教戰(zhàn)守策》中將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與及至后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jié),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相對照,前者的結(jié)果是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于驚潰,后者則卒有盜賊之警,則 相與恐懼訛言,不戰(zhàn)而走。先王顯然指的是夏商周三代,后世即盛唐時期。在《平王論》中,蘇軾不但評析平王東遷的史實,而且還大量地列舉歷史上其他的
6、遷都事例,揭示其中遷都等于示弱,示弱不免敗亡的普遍規(guī)律?! √K軾的應(yīng)進士試答卷《刑賞忠厚之至論》中,為闡述其罪疑惟輕,功疑惟重的論點,舉了堯時的一個例子。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歐陽修不知此典出處,問蘇軾。蘇軾答,在《三國志?孔融傳》。歐陽修查不到,蘇軾說:曹操滅袁紹,以袁熙妻賜其子丕??兹谠唬何粑渫醴ゼq,以妲己賜周公。操驚問何經(jīng)見?融曰:以今日之事觀之,意其如此。堯、皋陶之事,某亦意其如此。①歐陽修對蘇軾的善讀書、善用書驚嘆不已。簡單的一事,蘇軾繞了一個大大的彎子才說清楚,由此不僅可見蘇軾學(xué)識的豐富,運用的純熟
7、,亦可見其年青時恃才放任的性情?! 。?。傳情寫意、情景交融的記敘體散文較之敘寫史事,蘇軾描摹刻畫的功夫顯然技高一籌。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ハ氯绶e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我篃o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這篇僅85字的《記承天寺夜游》,起頭一大段敘述夜游的緣起,中間的一段寫庭中斑駁的月光,末了一段抒發(fā)閑人的感慨。哪一夜沒有月光,哪一處沒有竹柏,只是人們囿于名利而沒有欣賞的心境罷了。通篇文字,超凡俊逸之情溢于言表,但隱隱
8、約約的,也令人仿佛感覺到些文字之外的東西,是否就是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寂寞之情呢?! 妒娚接洝酚洈⑻K軾與長子蘇邁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