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國學經典傳承中的編輯智慧及其現代意義.pdf》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第24卷第2期重慶教育學院學報Vol.24No.22011年3月JournalofChongqingEducationCollegeMarch,2011國學經典傳承中的編輯智慧及其現代意義敬亞平(重慶教育學院學報編輯部,重慶400067)摘要:國學經典傳承中體現出了古代國人的三大編輯智慧:堪稱編輯學“元理論”的“述而不作”與“以述為作”;展現大視野、大格局和大氣度的“會通古今”;肯下硬功夫的“分類編目”。這三大智慧有助于我們回歸編輯的職業(yè)本位,拓展編輯學者化的路徑,萃取電子信息時代海量書刊之精華傳諸后世。關鍵詞:國學;經典傳承;編輯智慧;啟
2、示中圖分類號:G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390(2011)02-0054-04國學典籍,汗牛充棟。正如龐樸先生所言,中國延續(xù),不創(chuàng)造發(fā)明”,簡單明了。[2]張舜徽界定“述”與可以說是一個“書香門第”的國家,是世界上寫書、藏“作”:“凡是前無所承,而系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這才叫做書、出版書最多的國家。這些書中的精華能夠流傳至‘作’,也可稱‘著’;凡是前有憑藉,而但加以編次整今,前人編纂、整理、分類等工作功不可沒,如我們現理的功夫,這自然只能叫做‘述’?!保?]這就與我們要在所看到的歸類于經、史、子、集中的國學經典。千百討論的編輯智慧
3、搭上了界。年來,先賢學者從文、史、哲等傳統(tǒng)學科入手,對這些簡言之,“述”是述說、闡釋、傳承,“作”是發(fā)明、經典的各個方面進行了博大精深的研究,但從編輯創(chuàng)造、出新。“述而不作”表明的是孔子傳承上古歷史學視角著墨的不多。原因無它,因為編輯作為一項工文化的態(tài)度和原則,同時這種態(tài)度和原則又體現在作是古老的,而成為一門學科則是新興的?!对~源》將他“刪詩書,定禮樂,贊易道,修春秋”的編輯實踐活“編輯”一詞釋義為“收集材料,整理成書”,就未能涵動中,就與編輯學發(fā)生了關聯。由此可以認為,孔子括近代以來報紙、期刊和電子傳媒出現后的編輯的是中國編輯學的開山祖師
4、,其“述而不作”體現了高全部意義,但用于指證國學經典的編輯整理就十分度的編輯智慧,堪稱中國編輯學的“元理論”。契合。自殷商時期的史官、巫師、樂師開始,一直到明我們之所以說“述而不作”是中國編輯學的“元清時期的經學大家,對于國學經典“收集材料,整理理論”,是因為孔子最早對編輯及其對象主客體之間成書”的努力就從來沒有停止,國學經典也就是在歷的關系進行了定位。編輯面對編輯對象時,最主要的朝歷代的不間斷的“收集整理”中得以傳承。國學經職責是“述”,而不是“作”。正如有論者所說,“所謂‘述典傳承中體現出了古代國人的三大編輯智慧:堪稱而不作’即尊重史實
5、,保持原來的文章,不無根據地想編輯學“元理論”的“述而不作”與“以述為作”;展現象亂編”、“保持原作的文辭,不隨便添加己意”。[4]大視野、大格局和大氣度的“會通古今”;肯下硬功夫然而,從編輯實踐來看,編輯僅僅是“述”而不的“分類編目”。這三大智慧有助于我們回歸編輯的“作”,是不可能的。編輯并不是木偶,編輯在“述”的職業(yè)本位,拓展編輯學者化的路徑,萃取電子信息時同時,也需要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適時而“作”。就孔代海量書刊之精華傳諸后世。子而言,他也并不是“不作”,而是“以述為作”的,這一點前人多有論述。孔子在編輯整理六經的過程中,一、述而不作
6、:編輯職業(yè)的定位及其修正是有所選擇的,有所褒揚,有所批判的。他所倡導的“述而不作”語出《論語·述而》,原文是:“述而不“無征不信”、“多聞闕疑”、“不語怪力亂神”、“寓褒貶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楊伯峻的譯文為:“闡于春秋”等,就是某種意義的“作”。馮友蘭說:孔子述而不創(chuàng)作,以相信的態(tài)度喜歡古代文化,我私自和“以述為作”的精神,“傳之于后來的儒家,孟子荀子我那老彭相比?!保?]李零解釋“述而不作”,“是只繼承及所謂七十子后學,大家努力與以述為作,方構成儒收稿日期:2010-03-26作者簡介:敬亞平(1963-),男,湖南桃源人,重慶
7、教育學院學報編輯部,副編審?!?4·家思想之整個系統(tǒng)。所以《易》是本有,是儒家所述,大財源。在新形勢下我們如何“以述為作”,創(chuàng)新思而《系辭》、《文言》等,則為儒家所作,而《易》在思想路,與時俱進,至關重要。簡單的翻印或隨意的取舍,史上的價值,亦即在《系辭》、《文言》等?!洞呵铩肥潜緯箛鴮W經典的傳承停滯甚或倒退?,F在一些出版有,是儒家所述,而《公羊傳》等則是儒家所作,而《春社在出版古代典籍時或粗俗草率,錯漏百出,令人瞠秋》在思想史上的價值,亦即在《公羊傳》等?!保?]但在目,或花樣翻新,迎合時俗,荒誕不經,應該引起重中國古代,“以述為作”始
8、終是以述為主,經學為尊,視。眾學為從。至朱熹集注《四書》,編纂《資治通鑒綱目》二、會通古今:成就編輯大家的必由之路等,明確宣示明正統(tǒng)、斥篡賊,立綱常、扶名教,除史弊、法《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