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海洋藥源微藻研究進展.pdf》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第46卷第11期2016年11月中國海洋大學學報PERIODICALOFOCEANUNIVERSITYOFCHINA46(11):032~043NOV.,2016綜述海洋藥源微藻研究進展。梁英,黃徐林,田傳遠,孟祥榮(中國海洋大學海水養(yǎng)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青島266003)摘要:海洋微藻是海洋藥物的一個重要來源,可從海洋微藻中篩選、分離和提取出多種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腫瘤和預防心血管疾病等功能的活性物質。本文概述了藍藻門(Cyanophyta)、綠藻門(Chlorophyta)、硅藻門(Bacillariophyta)、金藻門(Chryso
2、phyta)、紅藻門(Rhodophyta)、甲藻門(Pyrrophyta)及其它門類海洋微藻的藥用研究現(xiàn)狀,介紹了各門類常見的藥源微藻種類、主要活性物質和藥理特性,概述了目前活性物質的應用情況,分析了海洋微藻開發(fā)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應用前景。通過本研究為進一步開發(fā)和利用海洋藥源微藻提供參考。關鍵詞:海洋藥源微藻;活性物質;藥理特性中圖法分類號:$963.21+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2—5174(2016)11—032—12DOl·10.16441/j.cnki.hdxb.20160155引用格式:梁英,黃徐林,田傳遠,等.海洋藥源微藻
3、研究進展[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6(11):32—43.LIANGYing,HUANGXu-Lin,TIANChuan-Yuan,eta1.Advancesinstudiesonmarinemedicinalmicroalgae[J].Period—icalofOceanUniversityofChina,2016,46(11):32—43.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問題日益重視,高療效、低毒副作用的海洋生物活性藥物備受青睞。海洋是一個潛在的巨大藥源寶庫,其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煉就”了海洋生物獨特的次生代謝產(chǎn)物合成
4、途徑和酶反應機制,從而保證了大多數(shù)海洋生物能夠產(chǎn)生化學結構新穎、生物活性顯著和藥用價值高的化合物[1
5、。海洋微藻在海洋生物資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種類繁多、生長迅速、富含活性物質、可大規(guī)模培養(yǎng)等,近年來已被作為開發(fā)海洋藥物廣泛篩選的焦點[2-4
6、。目前已成功從海洋微藻中篩選、分離和提取出多種具有抗病毒、抗腫瘤、預防心血管疾病、抗菌和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功能的活性物質,進一步為臨床藥物開發(fā)研究提供先導化合物[5-7]。但微藻藥物的成功開發(fā)以及進人臨床應用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就是可利用的藥源微藻十分有限,仍有許多種類尚待開發(fā)
7、和研究。目前有關海洋藥物的綜述大多聚焦于活性物質種類及其多種或某種藥理功能的論述,其中大篇幅介紹大型海藻、細菌、真菌和海洋動物活性物質的藥用特性[8-II],而對于各個門類中具有藥用價值的微藻,闡述不多。本文綜述各門類中常見的海洋藥源微藻種類,包括其含有的主要活性物質和藥理特性,為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利用我國的海洋微藻種質資源以及推動海洋藥源生物基礎和應用研究提供參考。1藍藻門藥源微藻藍藻是一類結構簡單,無典型細胞核的古老藻類,通常以絲狀體或群體的形式存在。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海水、淡水、沙漠、土壤等環(huán)境中都可見到[121。藍藻在正常生長過程中或環(huán)境
8、脅迫條件下會在胞內(nèi)合成或向胞外分泌一些具有較高藥用價值的活性物質,如多糖、藻膽蛋白、不飽和脂肪酸等[13
9、。目前藍藻門(Cya—nophyta)中研究較多的藥源微藻有螺旋藻(Spirulinaspp.)、巨大鞘絲藻(Lyngbyamajuscule)、嗜鹽隱桿藻(Aphanothecehalophytica)、席藻(Phormidiumspp.)、顫藻(Oscillatoriaspp.)、藍桿藻(Cyanothecesp.)、聚球藻(Synechococcussp.)等。1.1螺旋藻螺旋藻隸屬于藍藻門顫藻目(Oscillatoriales)螺旋
10、藻屬(Spirulina),是一種富含水溶性多糖、藻藍蛋白、7一亞麻酸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等活性成分的絲狀藍藻。*基金項目:“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1BADl4801);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2014AA022001)資助SupportedbyNationalTechnologiesProgramofChinaduringthe12小Five-YearPlanPeriod(2011BADl4801);NationalHigh-TechRb-DProgramofChina(2014AA022001)收稿日期:2016—05—03;
11、修訂日期:2016—06—30作者簡介:梁英(1967一),女,博士,教授,主要從事微藻生理生化研究。E-mail:yliang@O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