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積液(懸飲)中醫(yī)辯證施護.ppt

胸腔積液(懸飲)中醫(yī)辯證施護.ppt

ID:58075568

大小:1.89 MB

頁數(shù):34頁

時間:2020-09-05

胸腔積液(懸飲)中醫(yī)辯證施護.ppt_第1頁
胸腔積液(懸飲)中醫(yī)辯證施護.ppt_第2頁
胸腔積液(懸飲)中醫(yī)辯證施護.ppt_第3頁
胸腔積液(懸飲)中醫(yī)辯證施護.ppt_第4頁
胸腔積液(懸飲)中醫(yī)辯證施護.ppt_第5頁
資源描述:

《胸腔積液(懸飲)中醫(yī)辯證施護.ppt》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胸腔積液(懸飲)中醫(yī)辯證施護慶陽市中醫(yī)院路昕目的要求:1.了解痰飲的概念。2.了解懸飲的歷史沿革、診斷、鑒別診斷。3.掌握懸飲的概念。4.熟悉懸飲的病因病機、辯證分型。5.掌握懸飲的辨證施護。概念懸飲:是指水飲之邪滲流于兩脅之下,停積不散,如物懸空,阻滯了陰陽氣血的升降輸布,而發(fā)生咳嗽、氣急、胸脅作痛的病癥。西醫(yī)學范疇:相當于胸膜炎,胸腔積液為主。歷史沿革:1、《內(nèi)經(jīng)》雖無痰飲之名,但有“積飲”之說。2、《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說“太陰所至,為積飲否隔”?!端貑?至真要大論篇》說:“濕淫所盛,??????民病積飲???????!边@些論述奠定了痰飲的

2、理論基礎。3、《金貴要略》首創(chuàng)“痰飲”病名。 ?痰證:粘稠。 ?飲證:清稀。 ?痰、飲、水、濕同源異名,水液代謝失調(diào)的病理產(chǎn)物。 ?痰飲: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 ?懸飲:飲后水流于脅下,咳唾引痛。 ?溢飲: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痛重。 ?支飲:咳逆倚息,短期不得臥,其形如腫。病因病機:1、外感寒濕:寒邪襲肺——肺失宣發(fā)肅降、環(huán)境濕冷、邪入肌肉、由表入里、脾失運化。2、飲食不當:暴飲、冷飲、酒后、中陽暴壓、脾失運化。3、勞欲所傷:勞倦縱欲久病、傷及脾腎、水液蒸騰失司。發(fā)病機理肺失宣發(fā)、肅降;脾不能運化;腎失蒸騰、氣化;三

3、焦通調(diào)水道不利,津液懸結不散,聚集于胸脅而轉為懸飲。病位:初期:肺、三焦。 后期:涉及脾腎。病理性質(zhì):陽虛陰盛。本虛標實證。本虛:陽氣不足;標實:水飲溜聚。診斷:1、主癥:氣急、胸脅刺痛或脹痛、咳唾、呼吸、轉身尤甚。2、伴隨癥狀:起病急、發(fā)熱、乏力、納呆。3、體征:患側胸脅呼吸音減弱或胸廓飽滿。4、X線或CT。5、實驗室檢查:胸水常規(guī)見致病菌可確診。辨別診斷:懸飲與痰飲、溢飲、支飲鑒別:同屬痰飲證(飲證)中之一類型。病癥類型停聚部位主癥懸飲胸脅胸脅刺痛,咳唾引痛、氣急痰飲胃腸胃腸鳴響、漉漉有聲,嘔吐清水痰涎溢飲肢體四肢水腫,身體痛重、惡寒無汗支飲胸

4、肺胸悶、咳喘,不得平臥、痰多懸飲與水腫:相似點:同屬津液不歸停積而成。 不同點:水腫:水液泛濫全身。 懸飲:局限于胸脅。懸飲與風溫:相似點:發(fā)熱、胸痛、咳嗽。不同點:懸飲:潮熱、刺痛、干咳。風溫:高熱、咳嗽,咯鐵銹痰。辯證分型:1、邪犯胸肺主要癥狀:寒熱往來,身熱起伏,汗少或發(fā)熱不惡寒,有汗身熱不解,咳嗽少痰,氣急,胸脅刺痛,呼吸轉側時疼痛加重,心下痞硬,干嘔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黃,脈弦數(shù)。治法:和解宣利。主方:柴枳半夏湯。處方舉例:柴胡15克,黃芩10克,青蒿15克,枳殼10克,半夏6克,桔梗5克,全瓜蔞15克,赤芍10克。加減:咳逆氣急,脅

5、痛,加白芥子、桑白皮;心下痞硬口苦干嘔,加黃連;高熱汗出不解,咳嗽氣粗,去柴胡,合入麻杏石甘湯。辯證分型:2、飲停胸脅主要癥狀:咳嗽,胸脅脹悶,咳唾引痛,呼吸困難,甚則咳逆氣喘息促不能平臥,或僅能偏臥于停飲一側,病側肋間脹滿,甚則偏側胸廓隆起,舌苔薄白膩,脈沉弦或弦滑。治法:逐水祛飲。主方:十棗湯,控涎丹,或椒目瓜蔞湯。處方舉例:椒目9克,瓜蔞15克,桑白皮10克,蘇子5克,伏苓12克,生姜皮3克,陳皮10克,半夏10克,白蒺藜10克,冬瓜皮30克。加減:痰濁偏盛,胸部滿悶,苔濁膩加薤白、杏仁。水飲久停,胸脅支滿體弱食少,加桂枝、白術、茯苓、甘草

6、等。絡氣不和者加香附、桃仁、陳皮、蘇子。辯證分型:3、絡氣不和主要癥狀:胸脅疼痛,胸悶不舒,胸痛如灼,或感刺痛,呼吸不暢,或有悶咳,甚或遷延日久不已,天陰時更為明顯,舌苔薄質(zhì)黯,脈弦。治法:理氣和絡。主方:香附旋覆花湯。處方舉例:香附10克,旋覆花6克(包),蘇子10克,降香3克,郁金10克,柴胡5克,枳殼5克,半夏6克,陳皮6克。加減:痰氣郁阻,胸悶苔膩加瓜蔞、枳殼。久痛不已,痛勢如刺,加桃仁、紅花、歸須、赤芍、乳香、沒藥;水飲不凈加通草、冬瓜皮、路路通等。辯證分型:4、陰虛內(nèi)熱主要癥狀:嗆咳時作,咯吐少量粘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顴紅,心煩,

7、手足心熱,盜汗或伴胸脅悶痛,病久不復,形體消瘦,舌質(zhì)偏紅,少苔,脈小數(shù)。治法:滋陰清熱。主方:沙參麥冬湯,瀉白散。處方舉例:沙參12克,玉竹15克,麥冬10克,桑白皮10克,地骨皮10克,花粉15克,白芍10克,橘絡3克,川貝5克,銀柴胡6克,加減:潮熱加鱉甲、功勞葉。咳嗽加百部、川貝。胸脅悶痛加瓜蔞皮、枳殼、郁金。兼氣虛、神疲、氣短、易汗、面色黃白者加太子參、黃芪、五味子。附注:十棗湯、控涎丹均為攻逐水飲之劑。前方力峻,體實證實,積飲量多者用之。后方力較緩,反應較輕。劑量均宜小量遞增,連服3~5日,必要時停二、三日再服。如嘔吐、腹痛、腹瀉過劇,應

8、減量或停服,同時服椒目瓜蔞湯以瀉肺祛飲、降氣化痰。護理評估:1、生活習慣、居住環(huán)境。2、發(fā)病史:感受寒邪或濕邪。3、既往史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