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農村小學高年級《品德和社會》有效教學策略探析》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農村小學高年級《品德和社會》有效教學策略探析 摘要:新的《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是國家重視小學教育的重要體現(xiàn),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小學“思想品德”變化為“品德與社會”,不僅是課程名稱的改變,而且是內容和形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的改變。有效性是課堂教學的生命,所以本文分析了目前品德與社會教學存在的問題,并致力探索如何通過有效備課、有效提問、有效評價、有效反思等課堂教學策略來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關鍵詞: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有效教學;存在問題;方法策略新的《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
2、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薄镀返屡c社會》這門課程是國家重視小學教育的重要體現(xiàn),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的重視與否,課程的好與壞,是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認識就是要從思想上重視,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學生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13當前,小學的《品德與社會》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別是農村小學這種狀況尤甚嚴重。造成這方面的原因有許多,如:社會、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這門課程、教師本身素質跟不上這門新課程的發(fā)展等。如何才能使當前農村小學的《品德與社會》課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為所謂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無
3、的課程。因此,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師要承擔起改變這種現(xiàn)狀的責任。一、何謂有效性課堂教學?所謂有效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xiàn)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教師和學生)的教育價值需求。有效教學的這一理念表明,有效教學是教師實現(xiàn)教學目標和滿足學生發(fā)展的教學行為,是教師與學生雙重價值的體現(xiàn)。有效教學中的“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一定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fā)展。教學有否效益,不在于教師是否完成教學任務和是否教學認真負責,而是取決于學生學到什么或是否想學;如果教學導致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沒有提
4、高,這樣的教學也只能是無效教學或低效教學。可見,有效教學的終極關懷是學生的“有效學習”,“一切為了學生”,這和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不謀而合。13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要促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充滿個性和富有效率的學習,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主渠道在課堂;于是,課堂的是否高效決定了教學的有效性。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關鍵是要解決好讓學生想學、能學、會學、好學這一系列的問題,教師要科學地運用教學策略,激發(fā)學生這一主體真正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緊密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高效學習并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二、當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存在問題當前的農
5、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的課堂教學水平,與城市學校相比,存在較大差距。究其根源:品德與社會是副科,升學不考,未引起重視;農村小學教師優(yōu)質培訓和學習的缺乏;觀念的頑固和行為跟進的滯后;評價制度的落伍。這些主客觀原因,導致了當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日漸邊緣化,課改新理念與教學思想、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沒有得到合理的整合,從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實效。(一)“滿堂灌”的課堂。13這是傳統(tǒng)的課堂,遺憾的是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當前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教學中最為常見。這種課堂使教師作為課堂舞臺的主角和權威者的角色被長久地維持;這種課堂丟失了人文關懷,學生被看作知識的容器被教師任意地填裝;這
6、種課堂強調教師的絕對講授,學生處于機械被動接受的地位。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課堂的時間和空間被教師一一剝奪,學生沒有了看書、思考、提問和訓練的余地,更不會看見學生思維和創(chuàng)新火花的迸發(fā)。(二)“滿堂問”的課堂。有效教學的基本狀態(tài)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疤釂枴弊鳛檎n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或生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可以讓教師將課堂關注的焦點從教師轉移到學生的身上。糟糕的是,由于對新課改理念的不解或是曲解,當教育界屢次倡導“對話教學”和“互動教學”之后,相當多的教師卻以“提問”、“啟發(fā)”、“對話教學”、“互動教學”的名義,把課堂演變成了“滿堂問”。在當前農村的課堂教學中,“滿堂問”的現(xiàn)象也很普遍。
7、教師用自己設置的“問題”領著學生去找尋一系列的“標準答案”。和“滿堂灌”相比,“滿堂問”的課堂教學似乎讓學生參與到教學當中,但兩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認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都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地位。在這種“滿堂問”的課堂里,教學氣氛是活躍了,甚至顯得熱鬧非凡,但學生受益不多,教學實效不高。(三)放任自流的課堂。13這是“滿堂灌”課堂走向的另一個極端。課改新理念主張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呼吁把課堂還給學生,于是有些教師便以此為籍口,完全放棄了另一個主體——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