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朱剛-從“先憂后樂”到“簞食瓢飲”——北宋士大夫心態(tài)之轉變》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從“先憂后樂”到“簞食瓢飲”——北宋士大夫心態(tài)之轉變朱剛內容提要本文主要對北宋士人關于顏子的論述加以考察,從中分析北宋后期士大夫心態(tài)的轉變,即從以天下為己任的外向淑世意識轉為以內在精神天地為主要關懷對象。除了新舊黨爭的影響外,本文認為,這也是北宋儒學向“性命”方向深化的結果。至北宋末年,以蘇轍為代表的文學創(chuàng)作,和以程頤為代表的理論思考,共同奠定了“獨立個體內在超越”的士大夫人生觀,促成了價值的內在化、個體化、地方化。這應該成為我們理解南宋文化的一個基點。關鍵詞內在顏子性命之學蘇轍雖然兩宋時期已經(jīng)有了豐富多彩的市民通俗文學,但以“進士-文官”為主體的
2、士大夫所創(chuàng)作的精英文學依然占據(jù)主流地位,所以對創(chuàng)作活動影響甚巨的士大夫之心態(tài),成為亟待研究的課題。每一個個別的士大夫,其從事創(chuàng)作時的具體心態(tài)當然各不相同,但在一定的社會現(xiàn)狀和思想潮流的作用下,自然也會在總體上呈現(xiàn)出某種比較普遍的傾向,后者才是本文的論述對象。比如說,劉子健先生曾提出過一個影響深遠的觀點,即認為北宋士大夫的特征是外向的,他們樂意從事制度上的改革,而南宋的士大夫卻在本質上轉向內斂,以個人的道德完善為首要的追求。從這個基本上正確的概括,他推導出中國文化史的一次帶有根本性的轉向,發(fā)生在兩宋之交,就是所謂“中國轉向內在”,這成為他的一本著作的
3、標題*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兩宋士大夫文學研究”階段性成果。JamesT.C.Uu(劉子健),ChinaTurningInward:Intellectual-PoliticalChangesintheEarlyTwelfthCentury,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4.趙冬梅譯《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英文的原著出版于70年代,當時提出這個觀點時,劉先生所針對,或者說想要糾正的流行說法是日本學者內藤湖南首倡的“唐宋變革論”。不過,由于兩種觀點未必完全矛盾,后來的多數(shù)學者樂意將
4、它們結合起來,亦即對唐宋之間的變革和兩宋之際的轉向同時予以認可。筆者并不反對這種認可,本文的目的是要補充說明,劉先生所發(fā)現(xiàn)的“轉向內在”的傾向,在北宋士大夫的心態(tài)上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來。也就是說,北宋和南宋的士大夫文化有著天然的連續(xù)性,未可絕然分割。釣臺和云臺王十朋《讀岳陽樓記》詩云:“先憂后樂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柯。暇日登臨固宜樂,其如天下有憂何!”王十朋《梅溪先生后集》卷一五,四部叢刊本。以范仲淹為首的慶歷士大夫所倡導的憂患意識,確實具有深遠的影響,它直接聯(lián)系著那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外向”的精神,而且也意味著對剛強人格的追求,歐陽修的下面這段話很有代表性
5、:蓋仁者制亂,而弱者縱之。然則剛強非不仁,而柔弱者仁之賊也?!缎绿茣肪砦辶缎谭ㄖ尽?。這可能是從《論語》“剛毅木訥近仁”得到啟發(fā),但顯然不只是一種義理上的發(fā)揮,而帶有強烈的批判意識與價值取向,從內容到表述方式,都反映出慶歷氣象。其出于個性溫和的歐公筆下,尤能說明問題。不過,剛強也不單單表現(xiàn)為一味地進取,正如“急流勇退”、“堅臥不起”等語所示,能果斷地退出官場或拒絕爵祿,也用“勇”、“堅”之類義近剛強的詞語來形容。宋代的一般情況是七十致仕,而歐陽修才過六十就要求退休。范仲淹則對東漢的隱士嚴光大加贊美,他不但在《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里仰望“先生之風,
6、山高水長”范仲淹《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范文正公集》卷七,四部叢刊本。,還寫了一首《釣臺詩》,明確地用隱士和功臣作對比:漢包六合網(wǎng)英豪,一個冥鴻惜羽毛。世祖功臣三十六,云臺爭似釣臺高。范仲淹《釣臺詩》,《范文正公集》別集卷四。詩中推崇嚴光的人格之高,超越了東漢的所有開國功臣,他們建功立業(yè),畫像于云臺,卻不如嚴光隱居于釣臺。對隱士的仰慕,經(jīng)常是羞于表露功名心的士大夫瞞己不瞞人的掩飾,但范仲淹是公然聲稱他不為良相便為良醫(yī)的《能改齋漫錄》卷一三“文正公愿為良醫(yī)”條,四庫全書本。,雖然他最后也沒能當上宰相,但并不掩飾要當宰相的意志,因為這在他看來是再正當
7、不過的事。《釣臺詩》出于他的筆下,是引人深思的。僅僅將此論定為與“先憂后樂”精神并存而矛盾的“范仲淹的另一面”,大概是不負責任的做法。仔細想來,這也許正好為“先憂后樂”提供了心理基礎。雖然范仲淹提倡士大夫投身政治,但他當然要求士大夫依據(jù)自己的儒學理想去改善政治,而不是茍且隨順于現(xiàn)實政治。鑒于現(xiàn)實政治肯定不會盡如人意,那么為了使理想不被污染,從政者的心中便應該時刻準備去當嚴子陵。如果士大夫面對朝廷時,是做好“去”的準備而“來”,那么仕途風波便不會淹沒他的理想、操守。能不能建功立業(yè),畫像于云臺,那要看機遇和能力,但心中必須先有一座比云臺更高的釣臺!——
8、如此,進則有道,退則有守,才是裕然于進退之際的君子,而不是進退失據(jù)的小人。從范仲淹的例子可以看出,北宋士大夫的“外向”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