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辨證施治慢性胃炎42例臨床分析

中醫(yī)辨證施治慢性胃炎42例臨床分析

ID:9676632

大?。?0.00 KB

頁數(shù):3頁

時間:2018-05-05

中醫(yī)辨證施治慢性胃炎42例臨床分析_第1頁
中醫(yī)辨證施治慢性胃炎42例臨床分析_第2頁
中醫(yī)辨證施治慢性胃炎42例臨床分析_第3頁
資源描述:

《中醫(yī)辨證施治慢性胃炎42例臨床分析》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中醫(yī)辨證施治慢性胃炎42例臨床分析【關(guān)鍵詞】中醫(yī)辨證施治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部隊常見病,尤以青壯年多見,病情遷延反復,對工作和訓練有很大的影響。筆者自1999年9月—2008年9月運用中醫(yī)辨證施治方法治療本病42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本組42例均經(jīng)纖維胃鏡檢查確診,其中男37例,女5例;年齡19~45歲,平均26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7.5年,平均3.5年。慢性淺表性胃炎31例,胃竇炎6例,慢性萎縮性胃炎4例,膽汁反流性胃炎1例。1.2治療方法本組病例全部采用中藥治療,按中醫(yī)辨證分型為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熱型、脾胃濕熱型、胃陰

2、不足型、胃絡(luò)瘀阻型診治。服藥均每日1劑,日服2次,15天為1個療程,服藥期間一般停用其他藥物。1.2.1肝胃不和型癥見胃脘脹痛,兩脅憋悶,食后飽脹,情志不暢時加劇,噯氣頻作,泛酸嘈雜,舌紅苔薄白,脈弦細。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合旋復代赭湯加減。藥用柴胡、香附、枳殼、厚樸、佛手、旋復花、半夏、川芎各10g,代赭石、白芍各20g,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各30g,焦三仙15g,大棗3枚,生姜、炙甘草各6g。1.2.2肝胃郁熱型癥見胃脘燒灼,疼痛不適,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干口苦,大便干結(jié),舌紅苔薄黃,脈弦或數(shù)。治宜疏肝泄熱和胃止痛。方用化肝煎為主

3、方。藥用丹皮、山梔、青皮、陳皮、浙貝、川楝子、香附、郁金各10g,黃連5g,地丁草、丹參各20g,蒲公英30g。1.2.3脾胃濕熱型癥見胃脘灼痛,煩躁易怒,面赤舌紅,口苦而粘,大便不暢,小便色黃,苔黃厚膩,脈弦數(shù)有力。治宜清熱燥濕,通腑瀉下。方用瀉心湯加味。藥用酒制大黃5g,黃連、黃芩、檳榔、半夏、龍膽草各10g,地丁草、丹參各20g。1.2.4脾胃虛寒型癥見胃脘隱痛,喜暖喜按,得食則緩,面色萎黃,乏力倦怠,嘔吐清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虛弱或遲緩。治宜健脾和胃、溫中補虛。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合黃芪建中湯化裁。藥用炙黃芪30g,黨參15g,茯苓、陳皮、

4、半夏、白術(shù)、烏藥10g,木香、砂仁、桂枝各5g,白芍、蒲公英、地丁草各20g,生姜10g,大棗5枚,炙甘草5g。1.2.5胃陰不足型癥見胃脘隱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結(jié),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治宜養(yǎng)陰潤燥,益胃生津。方用一貫煎加減。藥用沙參、生地、玉竹、石斛、烏梅、枸杞各15g,麥冬、當歸、川楝子、檳榔各10g,百合、白芍、蒲公英、半支蓮各20g,黃連5g,甘草6g。1.2.6胃絡(luò)瘀阻型癥見胃脘疼痛,痛處固定,痛如針刺,食后痛甚,或見吐血便黑,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治宜活血化瘀、理氣和胃。方用血腑逐瘀湯化裁。藥用柴胡、枳殼、生地、當歸、香附、炒蒲黃各10g

5、,桃仁、紅花、酒制大黃各6g,赤芍、丹參各20g,半支蓮、蒲公英各20g,三七粉2g(沖服)。1.3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胃鏡復查病灶已消失。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胃鏡復查病灶好轉(zhuǎn)但未完全消失。好轉(zhuǎn):通過治療,癥狀改善,但沒有前者明顯。無效:臨床癥狀和胃鏡檢查與治療前無變化。1.4治療結(jié)果痊愈16例,占38.1%;顯效23例,占54.8%;好轉(zhuǎn)2例,占4.8%;無效1例,占2.4%,總有效率為97.6%。其中慢性淺表性胃炎痊愈10例,顯效20例,好轉(zhuǎn)1例,胃竇炎痊愈4例,顯效2例,膽汁反流性胃炎顯效1例,慢性萎縮性胃炎痊愈2例,好轉(zhuǎn)、無效各1例

6、。治愈時間最短15天,最長60天,平均30天。2討論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非特異性慢性炎癥為主要病理改變的疾病。屬中醫(yī)“胃脘痛、痞滿”病范疇,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發(fā)生與情志和飲食所傷有密切關(guān)系。胃為五臟六腑之大源,主受納腐蝕水谷,以膜與脾相連,兩者同為后天之本,納運和暢,升降通調(diào),乃為生理之常;肝與胃又為木土乘克關(guān)系,故本病病位主要在胃,但與肝、脾密切相關(guān)。中醫(yī)中藥治療慢性胃炎,具有用藥安全,副作用少,療效穩(wěn)定,復發(fā)率低等優(yōu)勢。但傳統(tǒng)的中醫(yī)辨證治療,療效卻并不十分滿意,這主要是未針對幽門螺桿菌這一病原菌進行“審因論治”。目前在這一方面國內(nèi)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7、積累了一些臨床資料和經(jīng)驗,許多學者進行了幽門螺桿菌感染與中醫(yī)證型關(guān)系的研究,認為脾胃濕熱證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率最高,大多數(shù)幽門螺桿菌感染者都有脾胃虛弱這一病理基礎(chǔ)存在,并常有氣滯、血瘀、郁熱、濕阻等標實證候。通過臨床觀察,筆者認為肝胃不和證大致相當于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guān)性胃炎的初期,胃郁熱證和脾胃濕熱證相當于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guān)性胃炎的急性活動期,胃陰不足相當于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guān)性胃炎的退行期,脾胃虛弱證相當于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guān)性胃炎活動程度減弱或趨向慢性期。人們對中藥抑殺幽門螺桿菌藥理研究證實:中藥中清熱藥尤其是清熱燥濕藥,還有補氣,活血化瘀藥和理氣藥大多

8、具有抑殺幽門螺桿菌作用,其中以黃連、黃芩、大黃、黃柏、蒲公英、地丁草、白花蛇舌草、龍膽草、半支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quán)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quán)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luò)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