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尋找“土地之神”俞孔堅》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尋找“土地之神”俞孔堅 編者按:2005年1月29日,2004年景觀設計高峰論壇在北京大學召開,來自國內外的300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北京大學教授,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博士的關于《印度洋海嘯災難啟示》的報告,令與會代表為之震動?!?995年,俞孔堅在哈佛大學的博士論文中,根據中國面臨的嚴峻人地關系,提出生態(tài)安全格局理論和方法;回國后,他和北京大學的研究同伴一起,繼續(xù)針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國土和城市生態(tài)安全問題,提出“反規(guī)劃”途徑和生態(tài)基礎設施建設的理論,在此理論指導下的成功實踐,2002年獲得美國景觀設計師協(xié)會年度設計榮譽獎?!?004年10月13日,本
2、刊發(fā)表了《五千年未有之破壞》,反映了他對人地關系和國土生態(tài)安全危機的憂慮,引起廣泛反響。兩個多月后,印度洋海嘯災難爆發(fā)———證明俞教授的憂患意識絕非杞人憂天。為此,本報再次約請俞教授貢獻他的講稿,希望因此能進一步喚起國人的危機意識。20/20“天堂”里的災難 印度洋海嘯災難在國際范圍內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涉及科學、宗教、哲學等各個方面。我是一個城市規(guī)劃師和景觀規(guī)劃師,而景觀規(guī)劃以協(xié)調人地關系為宗旨。所以,我今天也主要從這個角度來討論。 思考所基于的事實是:災難發(fā)生在一個文明時代的“天堂”里,美麗的花園、豪華的酒店,瞬間成為廢墟;奪走了近30萬人的生命,其中不乏受現(xiàn)代科
3、學知識武裝的文明人群;相比之下,偏遠島嶼上孑遺的史前部落卻能在大難中安然無恙;科學家檢測到了地震的發(fā)生,科學知識也告訴此后必有海嘯,卻未能使陶醉的人群免于死難?!『[災難是個嚴重警告,我們必須開始思考中國當下城市化背景下的國土和城市生態(tài)安全問題。20/20 思考之一:國土生態(tài)安全乃頭等大事。幾千年的文明并沒能使人類擺脫自然災難的威脅,它們隨時都在身邊發(fā)生。華裔美國地理學家段義孚在上世紀70年代寫了一本書叫:《景觀的恐怖》,講述我們今天看到的所有景觀:森林、沙灘、河流、城市,實際上都潛伏著災難的恐怖。世界上的許多文明是在突然降臨的自然災難中消失的。中華文明發(fā)展的歷史在
4、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部認識和應對自然災害的歷史。史學家認為,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就因為組織治理洪澇災害的需要而發(fā)育形成的?!辽鷳B(tài)安全,是繼人口問題之后,當代中國面臨的最嚴峻的挑戰(zhàn)。我們挑戰(zhàn)了中國傳統(tǒng)的家族倫理和西方宗教的倫理,靠避孕套、手術刀、開荒斧還有“袁隆平”成功地應對了人口問題,那么,誰是保障這片超載土地上生態(tài)安全的“土地之神?” 思考之二:“超人”意識和虛擬世界導致災難臨頭:面對30萬文明人群的尸體和史前部落的逃生奇跡,我們不禁要問:在應對自然災難方面,人類是進步了還是退化了? 美國有一部關于星球大戰(zhàn)的電影,描繪人類在面對外星人時,是如
5、何大規(guī)模出動飛機、大炮和裝甲車來壯膽的,結果,在外星人的神秘武器下瞬間灰飛煙滅,倒是人間柔弱、優(yōu)美的音樂,最終將外星人制服?!∥覀兺ㄟ^機器強化和延伸了四肢,通過電腦和信息處理技術擴展了大腦,使自己成為“超人”;近現(xiàn)代技術使我們生活在一個高度抽象化的世界中:500年一遇的水泥防洪堤團團包裹著城市,以至于在河邊而看不到水竭水滿,在海邊而聽不見潮漲潮落;我們渠化和管化大地上的水系,以至于不知道水從河來、水邊還孕育生物;我們斬山沒谷,“三通一平”20/20,以至于忘記了地勢之顯卑。我們對真實而完整意義上的自然越來越陌生,不再有機會像史前人那樣,像田里的農民那樣、像海邊的漁民
6、那樣,感受她的呼吸,領會她的喜怒表情,對大難來臨前的種種預兆漠然置之?!∫虼耍绾巫尦鞘信c自然系統(tǒng)共生,使現(xiàn)代城市人能感受自然的過程,是塑造新的和諧人地關系的基本條件?!∪祟悓Υ笞匀挥刑焐木次泛蜔釔壑?,敬畏是因為千百萬年她不斷降災難給人類,并在其基因上打上了深深的烙??;熱愛,是因為大自然賜人以食物和庇護。人類這種天然之心正是萌生“神”與宗教的土壤,也是大地景觀吉兇意識和審美意識的本源。如果我們過分依賴近現(xiàn)代科技賦予我們的“超人”能力,而將千百萬年進化而來的自然人的能力拋棄,將“神”或敬畏之心徹底埋葬,災難必然降臨?!俺恕闭Q生宣判了“神”的死亡,“神”死了,則人
7、不得不死?!∷?,我們在拯救人類之前,須首先讓“神”復活,而神的復活有賴于放棄“超人”意識,回到真實的、平常的“人”?!∷伎贾何幕z產價值的再認識:史前部落在海嘯災難中的安然無恙,顯示了鄉(xiāng)土文化遺產的價值。文化遺產分為非物質遺產和物質遺產(在這里特指大地上的文化景觀)兩類,人類關于自然災害的經驗往往通過它們保留了下來。前者如祖先的遺訓、風俗習慣、某些聽似神秘的禁忌等。后者是大地上的鄉(xiāng)土文化景觀,是人地關系實驗的產物,是千百年來當地人與自然力的不斷較量、調和過程打在大地上的烙印,值得我們保護和珍惜。20/20 但同時,必須認識到,在一個人口與資源壓力下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