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梅爾密碼_潘瑋琳

維梅爾密碼_潘瑋琳

ID:40212120

大?。?3.73 KB

頁數:3頁

時間:2019-07-26

維梅爾密碼_潘瑋琳_第1頁
維梅爾密碼_潘瑋琳_第2頁
維梅爾密碼_潘瑋琳_第3頁
資源描述:

《維梅爾密碼_潘瑋琳》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東方早報/2011年/5月/8日/第B08版書評維梅爾密碼潘瑋琳卜正民借用“帝釋珠網”一說,將佛家對諸法重重無盡緣起的形容,轉喻十七世紀的人與物在全球貿易浪潮中意外地相遇、羈絆。我們生活的世界又何嘗不是如此,珠珠相含,影影相攝,無所隱覆。藝術史家告訴我們,自上世紀后期以來,辨識畫作中隱藏的圖像已成為藝術史研究的主要范式之一(JamesElkins,WhyAreOurPicturesPuzzles)。最普羅的例子當屬丹·布朗的《達·芬奇密碼》,不少人大概因此知道了《最后的晚餐》中隱藏的圣杯之謎;而最走火入魔的要算BirgerCarlstrm的Hide-and-Seek

2、。此君用放大鏡從雷諾阿的畫作中“發(fā)現”了許多時事標語(涉及法國在埃及和巴拿馬運河的利益等),進而大談印象派繪畫的政治隱喻,被正經藝術史家罵得狗血淋頭。加拿大明史專家卜正民(TimothyBrook)當然沒有走得那么遠。引起他注意的是維梅爾(JohannesVermeer,1632-1675)及其同時代荷蘭畫家筆下的景物:《臺夫特一景》中的河港、《軍官與女子》中的海貍皮帽、《讀信女子》中的青花瓷盤、《地理學家》中的世界地圖、《持秤女子》中的銀幣,以及范德布赫《玩牌者》和布拉梅《東方三王去伯利恒》中出現的黑人。它們?yōu)楹纬霈F在畫作中?是誰制作了它們?又是誰把它們/他們從何

3、處帶到了維梅爾(們)的畫室中?卜正民把這些畫作中無言的道具和模特,當作一道道的“門”,穿過門背后的歷史甬道,他帶我們回到十七世紀的世界。這個世界的錯綜復雜、驚心動魄,是維梅爾本人也不知道的——如該書原版副標題(“TheSeventeenthCenturyandtheDawnoftheGlobalWorld”)所說的,因為全球化的進程開始了。顯然,該書的主題并不像主標題“維梅爾的帽子”那樣玄秘,卜正民要講的是十七世紀的全球貿易史。全球貿易史是近年來方興未艾的全球史寫作中的一大熱點,但實在也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了。所謂全球史,是在綜合比較傳統(tǒng)的國別史/地區(qū)史既有研究成果的基

4、礎上,發(fā)現和理解人類社會發(fā)展變化的基本模式,往往借用社會科學的概念工具和理論方法,進行“大規(guī)模歷史分析”,因此,它是一種更宏觀、更高屋建瓴的研究。美國清史專家柯嬌燕(PamelaCrossley)在《什么是全球史?》一書中曾歸納了全球史的四大寫作類型:(1)分流(divergence),即分析單一起源的事物在時空中的多樣性分化,如人類東非起源遷移說;(2)合流(convergence),即不同種類或空間分布的事物,隨時間推移而呈現趨同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馬克思的五階段論;(3)傳染(contagion),即事物在跨界傳播時,引起的主客雙方的急遽變化,如疾病史;(4)體系(

5、system),即互動結構同時相互改變。全球貿易史就是“體系”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二十世紀初,比利時歷史學家皮朗(HenriPirenne,1862-1935)在研究中世紀歐洲何以衰落時,首先向歐洲之外尋找其歷史變遷的動力,并將探尋的目光投向比政治危機更為長期、更為根本的貿易結構問題,因而將研究對象擴大到民眾的物質生活——吃穿用度、財產觀念。他所提出的研究范式深刻地啟發(fā)了后來的研究者。1970年代,沃勒斯坦(ImmanuelWallerstein,1930-)關于歐洲主導下的“現代世界體系”的巨著問世。沃勒斯坦認為,人類社會的體系可分為帝國、城邦、民族國家和“世界

6、”體系四種。十六世紀以前只存在具有單一政治中心的“世界性帝國”;十六世紀以后,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fā)展,形成了“世界性經濟體系”。與“帝國”形態(tài)相反,它沒有統(tǒng)一的政治中心,卻有完整的經濟網絡,由中心(生產加工制品、金融、貿易市場)、半邊緣(起連接作用)、邊緣(原材料、初級產品、廉價勞動力、市場)三個部分組成。這一體系實質上是以西北歐為中心、美洲為邊緣的“歐洲世界經濟體”,直到產業(yè)革命后(1815-1917年),第1頁共3頁才真正擴展到全球,將亞洲和俄羅斯囊括在內。在沃勒斯坦看來,十四、十五世紀西方封建制度的危機(通貨膨脹、經濟總量萎縮、人口下降、長時間的戰(zhàn)爭)是十

7、六世紀以后歐洲擴張及資本主義興起的背景和序幕。這一場大規(guī)模的社會危機,是封建制過度剝削所致的周期性矛盾爆發(fā)與十七世紀小冰川期氣候惡化、災害頻仍的物質條件相交織下的產物。此后,以葡萄牙為首的若干歐洲國家進行海上領土擴張;世界經濟體中不同區(qū)域、不同產品的勞動力管理方法趨于多樣化;以及歐洲主要國家強有力國家機器的建立,最終化解了危機,并催生了資本主義的世界經濟體。一般來說,十四至十五世紀的歐亞關系可概括為貴重物品的交換關系。為了解決歐洲內部貨幣基礎的問題,并向東方換取香料和珠寶等奢侈品,歐洲的金銀需求量日益增加,這是引發(fā)葡萄牙等國海上擴張的一大動因。另一個支配歐洲地理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