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通俗演義序》翻譯

《三國志通俗演義序》翻譯

ID:8960570

大小:25.00 KB

頁數(shù):4頁

時間:2018-04-13

《三國志通俗演義序》翻譯_第1頁
《三國志通俗演義序》翻譯_第2頁
《三國志通俗演義序》翻譯_第3頁
《三國志通俗演義序》翻譯_第4頁
資源描述:

《《三國志通俗演義序》翻譯》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三國志通俗演義序(明·蔣大器)翻譯:史書,并不是只記載歷朝歷代(所發(fā)生)的事。(那些)想昭示過往的盛與衰、審視君臣的善與惡、記載政事的得與失、查看(各類)人才的吉運與兇運、知曉國家與個人的禍福相連關系,甚至天氣的寒暑變化、天象是災還是祥,對(事件)人物褒獎的不同評價、是給予還是索取,沒有什么不書記載的。(史書)中是有義存在的。但是史書中的那些文字(章),(雖說)說理輕微,(可表現(xiàn)出的)義(卻是)很深奧的,(史書)不這樣寫,怎么可以使后世清楚地知道呢?《國語》中這樣說:“質(zhì)樸勝過文采,就顯得粗野;文采勝過質(zhì)樸,就顯得虛浮?!边@是史家寫作的原則,(但)它在

2、一般人看來,也未嘗不是一種缺陷。所以(這種原則)常常被人舍棄而無人顧及的原因,是由于它在大眾面前無法通行;于是歷朝歷代的事,時間越久越容易失傳。前朝(即:漢代)曾經(jīng)拿野史作為評說、議論的內(nèi)容,讓盲人去演說。在演說過程中(他們的)評說用詞有時又鄙陋、錯誤,(這)又(使很多史事)散失于民間。君子士大夫很多都厭倦這種做法。這樣(以來)東原人羅貫中憑借平陽人陳壽寫的《三國志》,考究各(諸侯)國的歷史,記載了上至西漢漢靈帝中平元年,下至東晉太康元年的大事。(羅貫中)用心去增刪所有史事,(最后)為它取個書名叫“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不是很深奧,用語也不俗氣,每件事

3、都能記述相應的史實,(整本書)也(幾乎)接近于全史了。(羅貫中)是想讓讀到這本書的人,人人都能得而知之,就好像《詩經(jīng)》里說的普通里巷、大眾歌謠當中的義。書寫成之后,有些好事的君子士大夫爭相傳抄謄錄來觀看。三國時代的盛衰治亂,各個人物是出仕還是隱居,運氣是好還是不好,一打開書,千百年的事,都清晰地顯現(xiàn)在頭腦里。在這過程中,有些史事未免出現(xiàn)太過或記述不足的情況,看書的人(如果)沉下心來探究這部分史事,就會有不少的進步。我認為只誦讀詩書,卻不了解(理解)詩書當中的人(也可理解為:寫這些詩書的人),可以嗎?讀書的慣例是:如果讀到古人的忠心處,就想到自己忠還是不

4、忠;讀到古人盡孝處,就想到自己孝還是不孝。至于那些善惡、可否之事,都應當在讀書時想到自己,這樣,讀書才能有所益處。如果只是(匆匆)讀過去,卻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那又只能算是沒讀過了。我曾經(jīng)讀過陳壽的《三國志》,讀時我就探究作者寫這部書的原因,大概是由于當時陳藩、竇武建國不久,陳、竇的治國方略得不到推行,最終遭到奸賊、作亂之人的蓄謀,皇權一天天被竊取,小人染指皇權正盛,(導致)君子離去,小人攀附,奸賊乘虛而入。當時整個國家的綱紀法度毀棄、悖亂到了極點。哎,怎不讓人痛心可惜呢?況且(東漢末的)何進(何將軍)缺乏遠見卓識,導致董卓趁虛而入,皇權易主,朝廷內(nèi)

5、外流毒遍布,最終自取滅亡,不也是理所當然的?曹操雖然具有深遠的謀略(或者:謀劃),但其意不在國家,他假裝自己忠心耿耿,欺騙世人,最終卻是為自身謀取利益。曹操雖然得到他想得到的,最終必定會失去(這些東西)。曹操是一個萬代奸賊,只能夠逃脫不被殺身的命運而已,原本就不值得(后人)多加評論。孫權父子(孫權的兒子是孫亮,孫權的爸爸是孫堅),雄踞東南,原本就有一統(tǒng)天下的大志,但在使用(或:選用)人才方面,又不是(值得)曹操去論說(或:評論)的。惟有昭示(偉大)功業(yè)的漢室之胄劉備,桃園結義,三顧茅廬,君臣相合,(最后)成就大業(yè),也是理所當然的。劉備最推崇的,是孔明的

6、忠誠,(孔明之忠)如同日月星辰,昭顯于天下,讓古今之人仰慕。而關羽、張飛的義,也是特別值得崇尚的。其它方面的得失,(都)清清楚楚,有據(jù)可考。一個人是流芳百世,還是遺臭萬年,(關鍵)在于那個人是不是賢人。君子與小人的區(qū)別,只是在義與利之間而已。那些看《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人,應該(在這些方面)集中心思去思考。明朝弘治帝甲寅年二月十四(注:仲春,農(nóng)歷春天的第二個月,即:農(nóng)歷二月。幾,農(nóng)歷每月十四)庸愚之人蔣大器叩拜手書。附:三國志通俗演義序(明·蔣大器)原文:夫史,非獨紀歷代之事,蓋欲昭往昔之盛衰,鑒君臣之善惡,載政事之得失,觀人才之吉兇,知邦家之休戚,以至

7、寒暑災祥,褒貶予奪,無一而不筆之者。有義存焉。然史之文,理微義奧,不如此,烏可以昭后世?語云:“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此則史家秉筆之法,其于眾人觀之,亦嘗病焉。故往往舍而不之顧者,由其不通乎眾人,而歷代之事愈久愈失其傳。前代嘗以野史作為評話,令瞽者演說,其間言辭鄙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多厭之。若東原羅貫中以平陽陳壽傳,考諸國史,自漢靈帝中平元年,終于晉太康元年之事,留心損益,目之曰《三國志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紀其實,亦庶幾乎史。蓋欲讀誦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詩》所謂里巷歌謠之義也。書成,士君子之好事者,爭相謄錄,以便觀覽,則三國之盛衰

8、治亂,人物之出處臧否,一開卷,千百載之事,豁然于心胸矣。其間亦未免一二過與不及,俯而就之,欲觀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