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同治銀幣的歷史意義》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同治銀幣”的歷史意義關(guān)鍵詞:金鎊制銀元制銀兩制不久以前,收到倫敦大英博物館錢幣分館(DepartmentofCoinsoftheBritishMuseum)高利辰(JoeCribb)先生惠贈他所編著的一部大型的香港回歸中國以前英國殖民政府和匯豐銀行發(fā)行的各種貨幣的歷史圖譜。這是一部圖文并茂的專著。①a它搜集了香港匯豐銀行貨幣收藏處②a歷年收集的、在香港以及中國其他各口岸發(fā)行的各種貨幣。在這里,高利辰先生除了對每幅圖錄作了詳盡的說明以外,還對中國的貨幣沿革、特別是中國銀兩和外國輸入中國的各種銀元以
2、及國內(nèi)自鑄銀元的歷史,作了系統(tǒng)而扼要的敘述。其中有許多貨幣可能是第一次公諸于世的。本文所要介紹的"同治銀幣",就是其中之一。"同治銀幣"是為了行文的方便而擬定的名稱。它指的是清朝同治年間,英國本國政府和香港殖民地當局為了統(tǒng)一香港和中國幣制在進行活動中所設(shè)計的多種銀幣。但是所有的"同治銀幣"并沒有正式發(fā)行和流通。它的出世,只是曇花一現(xiàn)。從它的影響看,可以說是十分微末。毋足輕重,不值一提。那么,為什么我單單要挑出這個沒有發(fā)行、并無實際影響的銀幣來加以介紹呢?是不是有點出于獵奇的動機呢?應(yīng)該承認,有關(guān)"
3、同治銀幣"的圖案,這是我第一次看到的,過去自己也沒有看到過有關(guān)這方面的資料?,F(xiàn)在對此作一些介紹,也可以說是我寫這篇短稿的動機之一。但是我之所以起意作一點介紹,正如本文的標題所示,是想通過"同治銀幣"計劃的出籠和夭折這一件具體的事實,說明在中國近代經(jīng)濟史上一個重要的方面中,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問題。寫這樣一段短短的敘述和分析,多少有一點見微知著的目的在內(nèi)。如果"微"是指"同治銀幣"的影響,那么,這個"著",我以為就是它的歷史意義。一"同治銀幣"計劃的出籠,發(fā)生在兩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1866-1867年
4、間,也就是同治皇帝登基以后五、六年的光景。主其事者,先是香港殖民當局通過北京英國使館的引薦而進行的試探;后是英國使館的直接發(fā)動,出面的是當時使館漢文正使,后來為中國大名鼎鼎的威妥瑪(ThomasF.Wade)。香港英國當局的活動,開始于1866年。這一年的5月7日,經(jīng)過兩年半籌備的香港鑄幣廠正式開工。工廠除了鑄造在香港一地流通的銀元和輔幣以外,還開始試制以銀兩為單位的銀幣。開工3個月,就試制出來這種銀幣的樣品,8月20日,通過北京的英國使館,這種樣品就選到了清朝政府的面前,并且主動作出繼續(xù)提供這一
5、項服務(wù)的表示①b。但是這個要求,立刻受到清廷的拒絕。銀幣的設(shè)計圖案是個什么樣子,到現(xiàn)在也不得而知。然而香港當局并不死心。就在這年年終之際,他們又炮制了兩套銀幣圖案,并制成樣品銀幣,再一次送到北京。這兩套圖案,都出現(xiàn)在高利辰先生的譜錄中。第一套正面是"紋銀壹兩"四個中文字居中,周圍是英文字"OneTael.Hongkong.1867②b";第二套將"紋銀壹兩"改為"上海③b壹兩",并擺在四周,中間換成象征清王朝的一條盤起來的蟠龍。兩種錢幣的另一面,一個鑄有維多利亞女王(QueenVictoria)的
6、頭像;一個鑄上了英國皇家的甲胄和勛章。樣式如下:④b可以看出,這兩套圖案,都表明有迎合清王朝心理的動機在內(nèi)。它們都以中文標明單位是銀兩,"這是要與中國的貨幣體系保持一致,希望中國人更愿意接受"。而第二套將"紋銀"改為"上海",更表明這是中國的貨幣。至于巨龍的設(shè)計,自然更是為了取得清王朝的好感和認同。而設(shè)計中的維多利亞女王頭像和英國皇家的甲胄勛章,雖然有取得"中英平衡"的因素在內(nèi),但也可能理解為中英親近和合作的表示??傊瑑商自O(shè)計都是力圖"說服中國政府使用這家鑄幣廠的產(chǎn)品的"。⑤b然而他們得到的結(jié)果
7、,仍然是這一企圖的失敗。盡管香港鑄幣廠出師不利,英國的后續(xù)行動并沒有就此停止,前面已經(jīng)提過.這一次是北京英國公使館的直接發(fā)動,出面的人物是它的漢文正使威妥瑪。威妥瑪這個人,對中國近代外交史研究者而言,是人所共知的。他是一個善于揣摸對方心理的交涉者。他既善于以此威脅清廷,又善于以此迎合清廷。也就是說,在好威脅的場合,就出之以威脅;在不好威脅的地方,則出之以迎合。他在1876年代表英國政府為馬嘉理事件同中國政府進行交涉時,在提出許多要求之中.有一條是中國皇帝下的諭旨,凡遇到"英國"二字時,必須抬頭,"
8、如不抬頭,即為輕謾英國"。①c這一要求是清朝皇帝所最忌諱的。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他不過是借此給清朝皇帝一點顏色看看,以便達到他真正需要達到的目的。在以后簽訂的煙臺條約中,并沒有這一要求的條款。但在第一端第六條中,卻暗含此意,保持著威脅態(tài)勢。②b也就是說,他善于使用威脅的手段。同樣,為了達到他所需要達到的目的,他也善于使出迎合的手段。眼前他所設(shè)計的銀幣圖案,就是一例。拿威妥瑪和香港鑄幣廠設(shè)計的兩個圖案一比,就一目了然。首先,他取消了原設(shè)計中維多利亞女王的頭像,也取消了英國皇家的甲胄和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