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胃腸道間質瘤32例臨床特點及外科治療研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胃腸道間質瘤32例臨床特點及外科治療研究[摘要]目的探討胃腸道間質瘤(GIST)的臨床特點和外科診治。方法對我院2002年至2007年診斷明確的32例GIST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輔助檢查、手術處理、病理結果及預后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本組病例主要起源于胃(18例,56.3%)和小腸(8例,25.0%),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腹部腫塊和貧血。內鏡和CT是診斷GIST的重要方法,但術前確診較困難。免疫組化染色CD117和CD34陽性率分別為87.5%和71.9%。治療以手術為主,全組無圍手術期死亡,未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均治愈或好轉出院。32例患者27例隨訪,中位隨訪時間為15個月,中位生存時
2、間為17個月。結論GIST缺乏特征性的臨床表現(xiàn),術前確診率較低,免疫組化檢測對確診本病至關重要,外科手術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必要時聯(lián)合臟器切除,以保證腫瘤切除的徹底性,對防止腫瘤復發(fā)有重要意義。[關鍵詞]胃腸道間質瘤;免疫組化;外科治療[中圖分類號]R7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7562(2009)05-0365-02胃腸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6tumors,GIST)是一種較為少見的消化道腫瘤,但也是胃腸道最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具有非定向分化特征[1]。由于它獨立起源于胃腸道間質干細胞,其臨床表現(xiàn)、診治及預后不同于胃腸道其他
3、常見腫瘤。我院自2002年至2007年共收治GIST32例,現(xiàn)將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GIST的臨床特點、診斷方法和治療原則。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本組32例患者中男19例,女13例,男女比例為1.46∶1;年齡31~76歲,平均(54.7±2.9)歲。所有病例均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1.2臨床表現(xiàn)本組患者的癥狀和體征表現(xiàn)為腹部脹痛或不適者15例(46.9%),腹部腫塊7例(21.9%),嘔血黑便6例(18.8%),貧血2例(6.3%),另有2例患者無特異性癥狀,體檢發(fā)現(xiàn)。發(fā)病至首診時間為2周~2年,3個月以內者6例(18.8%),4~6個月者14例(43.8%),7~1
4、2個月者7例(21.9%),1年以上者5例(15.6%),平均(6.2±0.5)個月。1.3診斷方法6本組18例患者術前行胃鏡檢查,其中15例顯示黏膜下腫瘤,其中只有2例經(jīng)病理確診為GIST。13例行消化道鋇餐造影檢查,其中10例顯示胃腸道黏膜下腫塊征象,胃或腸腔不同程度偏心性狹窄,呈外壓性改變;3例顯示黏膜破壞,另有1例表現(xiàn)為病變段完全梗阻。6例行超聲胃鏡檢查,均可見黏膜下腫塊等異常表現(xiàn)。25例行CT檢查,均表現(xiàn)為胃腸道壁的軟組織腫塊,邊界清楚,腫塊以向腔外生長居多,形態(tài)不規(guī)則,伴有不規(guī)則壞死及鈣化。1.4腫瘤部位和大小原發(fā)腫瘤部位包括胃18例(56.3%),十二指腸2例(6.
5、3%),小腸8例(25.0%),結直腸3例(9.4%),腸系膜1例(3.1%);腫瘤直徑5cm者10例(31.3%)。1.5手術治療本組32例患者均行手術治療,其中26例行腫瘤完整切除,手術切除率為81.3%,4例行腫瘤姑息切除,占12.5%;2例由于腫瘤浸潤固定而無法切除,僅取活檢。胃間質瘤18例中,行胃楔型切除術5例,行胃大部切除術9例,全胃切除術4例,其中1例聯(lián)合脾臟切除,1例聯(lián)合脾臟胰體尾切除,另有2例有腫瘤殘留。十二指腸間質瘤2例中,1例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1例因腫瘤浸潤固定無法切除僅取活檢。小腸間質瘤8例均行小腸部分切除術,其中1例聯(lián)合部分橫結腸系膜切除,另有2例有腫
6、瘤殘留。結直腸間質瘤3例均行區(qū)段腸管切除術。腸系膜間質瘤1例,放棄手術僅取活檢。1.6免疫病理結果6本組病例切除標本均行免疫組化檢測。酪氨酸激酶受體CD117陽性者28例,陰性4例,陽性率為87.5%;造血干細胞抗原CD34陽性者23例,陰性9例,陽性率為71.9%;CD117、CD34均陽性者為20例,陽性率為62.5%。1.7預后本組患者術后未出現(xiàn)嚴重并發(fā)癥,術后無一例死亡,均治愈或好轉出院。本組32例患者中隨訪27例,隨訪率84.4%,隨訪時間6個月~5年,中位隨訪時間為15個月,6例于術后8個月~3年內復發(fā),21例術后3年無復發(fā)、轉移,中位生存時間為17個月。2討論GIS
7、T是一種獨立的臨床疾病,其生物學行為與常見的上皮來源和間葉來源的胃腸道腫瘤有較大差別。發(fā)病率為1/10萬~1/20萬,最常見于胃(60%~70%),其次是小腸(20%~30%),再次是結直腸(5%)和食管(5cm;(2)有鄰近臟器的侵犯;(3)核漿比增高;(4)核分裂相>1/10高倍視野(HPF);(5)有腫瘤壞死。也有不少學者認為GIST都應視為惡性潛能腫瘤,僅僅是惡性程度有差異而已。6目前對于GIST的治療仍以手術為主,手術方式與病灶的大小、部位、腫瘤的性質有關。由于本病淋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