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書譜》筆法談:起筆和收筆,中鋒和側鋒、提和按》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書譜》筆法談:起筆和收筆,中鋒和側鋒、提和按吳周劍《書譜》筆法淺談之一——起筆和收筆我們知道,一個筆畫的完成,需要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大到橫豎撇捺,小到一個點都是有這個動作過程的。本文著重講講《書譜》的起筆和收筆,至于行筆過程涉及內(nèi)容更豐富,今后再做討論。讀帖時,需要仔細觀察每一個細節(jié),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起筆和收筆。古人講:起筆時“大膽落墨,一氣呵成”收筆時“小心收拾,百般挑剔”。這里講起筆時能夠一氣呵成,必定是功力十分深厚時才能信筆寫出很好的效果。收筆則與起筆同樣重要,故而需要小心收拾。孫氏的《書譜》在起收筆方面很有特色,十分精巧,特別是對鋒穎的熟練使用令人嘆為觀止。一
2、、起筆孫過庭的起筆十分爽利,確實做到了一氣呵成。在臨習過程中,我們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來觀察和學習《書譜》的入筆方法。1、起筆的角度(方向)首先《書譜》中起筆的時候都不是直入的,它有一個很小的細尖。這個細尖雖然很細很小,但是卻不單薄,很厚重。應是入筆后輕微的捻管所致,使的筆畫迅速的由側鋒轉到中鋒來。這樣的入筆顯得含蓄有韻味。入筆的角度變化很多,幾乎各個角度都有,需要仔細觀摩,找準入筆角度對接下來的行筆動作有很大幫助。這里用涇渭書法班導師姜老師的幾個圖示來說明入筆角度的多變。豎的不同起筆角度橫的不同起筆角度下面是書譜中不同角度入筆的實例:變化太豐富,不能一一列舉,讀帖時要細致觀察。2.起筆
3、的藏露《書譜》的起筆,大都露鋒起筆,顯得十分爽利,但又不是直入,而是有個角度方向的轉變,所以不會顯得太過毛刺。少量的藏鋒起筆也是為了改變節(jié)奏,增加字法章法的豐富性。露鋒藏鋒3.起筆的輕重《書譜》的起筆大都較為輕盈,順勢而入,顯得十分順暢流美。但也間或夾雜一些較為重的起筆動作,有一個頓挫和按的動作。這樣輕重結合的起筆,增強了整體的節(jié)奏感,有一種抑揚頓挫之感。輕起筆重起筆4.起筆時與上一筆的承接關系《書譜》的行文十分流美,一點都不會有阻塞的感覺。雖然連筆不多,大都字字獨立,但是字與字之間的筆意上的連帶使得章法上出現(xiàn)了流美的效果。因此要注意起筆時與上一筆的筆意上的連帶關系,走筆要有勢的關系,
4、不可一筆一筆獨立開來。如“志”的第一筆橫畫以及“俯”的第一筆撇畫。二、收筆很多人光注意了起筆而不去關注收筆,這是不對的。古人對于收筆十分重視,無不小心翼翼。有來必有收,這樣一個字才算寫完整,而不是丟了一塊。1、頓收這種收筆方法是用筆肚子收筆,給人一種戛然而止的感覺,引發(fā)聯(lián)想。但是《書譜》中此法不多用。2.回收回鋒收筆,這里是到了筆畫末端略提后回鋒,把筆畫包在點畫當中,同樣有含蓄雋永的藝術效果。例如“無”字橫的收筆和“令”字最后一點的收筆。3.放收這種收筆方法在《書譜》中運用的最多。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收筆時,孫過庭一般有一個提的動作,導致出來一個小小的鋒尖?!盎ァ弊值谝粰M的收筆很明顯。有些
5、筆畫收筆時,提的成分加多,不如上面的含蓄。有些筆畫為了承接下一筆,眉目傳情,放收時要注意筆斷意連。4、鋒尖送到隨處收筆時最忌諱用力甩出去,而是應當把鋒尖送到筆畫《書譜》筆法淺談之二——中鋒和側鋒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133~192年)有句名言,叫“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這句話說明,筆在行走過程中,筆心不會老是聽話的走在筆畫的中間,需要我們加以控制,使得筆尖“常?!弊咴邳c畫的中間。當然,有時候筆尖由于書寫動作的原因出現(xiàn)在了點畫的邊緣或者說是偏離了點畫的中心,那也是很正常的而且是必須的。筆尖走在點畫的中心,即為中鋒用筆。筆尖不在點畫的中心,跑到了邊緣即為側鋒用筆。因此蔡邕的這句話我們可以
6、理解為書法中的用筆,是中鋒為主,側鋒為輔的。關于中鋒和側鋒是初學者最先掌握的幾個概念,這里不細說。來說一說《書譜》中有關中鋒和側鋒的情況?!稌V》也是遵循這個中鋒為主,側鋒為輔的用筆原則的。該帖的線條比較柔美,行氣上比較流暢,用中鋒的沉實穩(wěn)重才能壓得住。當然也有偶用側鋒的地方,取其妍美。有人看《書譜》流暢飛揚,就認為它是側鋒為主的,書寫過程中大量使用側鋒,這是不對的,寫出來的效果必定力弱字飄?!稌V》中的主體都是中鋒寫的,占絕大多數(shù),這里隨便舉兩個例子。如夫、亦都是中鋒用筆的例子。這里舉幾個側鋒的例子。如會字的橫畫,回,飛的末筆,以及札字除了豎畫之外的筆畫都是側鋒。需要注意的是,《書譜
7、》中的中鋒是主流,是主體,臨習的時候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大量使用側鋒,那樣寫出來的字是背離《書譜》的。當然也要有少量的側鋒,單純的中鋒用筆未免有些單調(diào)了。側鋒之于《書譜》好比食用鹽,放多了不行,稍微放一點才有味道。有點錦上添花的意思。我們臨帖的時候需要做的是好好觀察原帖,看看孫過庭是怎么做到中側并用并且處理的那么和諧的。只有眼睛看到了,加上一定的手上功夫,才能很好的表現(xiàn)原帖的風貌,并且在不斷的臨習學習中慢慢體會借鑒這種手法,為今后我們創(chuàng)作中的中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