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抗藥性耐藥性

微生物抗藥性耐藥性

ID:16413288

大小:25.50 KB

頁數:4頁

時間:2018-08-09

微生物抗藥性耐藥性_第1頁
微生物抗藥性耐藥性_第2頁
微生物抗藥性耐藥性_第3頁
微生物抗藥性耐藥性_第4頁
資源描述:

《微生物抗藥性耐藥性》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微生物對抗微生物藥的敏感性和耐藥性微生物對抗微生物藥的敏感性和耐藥性???【抗微生物敏感性】細菌為常見的重要病原微生物,各種病原菌對不同的抗菌藥物有不同的敏感性。測定敏感性的方法稱為藥物敏感試驗,即在體外通過被檢測藥液的稀釋(試管法、微量法、平板法)或擴散(紙片法),測定抗菌藥物對病原微生物有無抑制或殺滅作用。在試管法中以抑制細菌生長為評定標準時可用最低抑菌濃度(MinimalInhibitorvConcentra-tion,MIC)表示,在一批實驗中能抑制50%或90%受試菌所需MIC,分別稱為MI

2、Cso和MIC90。以殺滅細菌,使活菌總數減少99%或99.9%以上為評定標準時,稱為最低殺菌濃度(Minimal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MBC)。其單位均為/ig/mL或mg/L。???通常根據抗菌藥物對某一細菌的MIC.結合該藥的常用劑量所能達到的血藥濃度劃定細菌對各種抗菌藥物敏感或耐藥的界限。其標準是當一種細菌引起的感染用某種藥物的常用量治療有效,即常規(guī)用藥時達到的平均血藥濃度超過MIC5倍以上者為高度敏感;當細菌引起的感染僅在應用高劑量藥物時才有效,即常規(guī)用藥時達到

3、的平均血濃度相當于或略高于MIC為中度敏感;低于MIC或細菌能產生滅活抗菌藥物的酶時均判定該菌對該藥為耐藥。???紙片法操作較簡單,適用于生長較快的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的藥敏測定。細菌對抗菌藥物的敏感度以紙片周圍抑菌圈直徑大小為標準,其直徑與藥物對細菌的MIC成反比,抑菌圈越大,說明細菌對該抗菌藥物愈敏感,一般的判定標準為:抑菌圈直徑>20mm為極度敏感,15.1-20mm為高度敏感。10-15mm為中度敏感,

4、為殺菌劑和抑菌劑兩類。前者MBC約等于其MIC,包括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氨基糖苷類、多黏菌素類等;后者的MBC遠大于其MIC,包括四環(huán)素類、大環(huán)內酯類、磺胺類等。但殺菌和抑菌僅是相對的,應用較大量抑菌劑后,血清和組織中的藥物濃度有時足以殺滅極敏感的絀菌;而低濃度的殺菌劑對較不敏感的細菌也只能起抑制作用。因此,藥物必須足量,并有良好的組織穿透性,才能維持殺菌效能。???多年來,在抗菌作用中,人們發(fā)現細菌與抗菌藥短暫接觸后,將藥物完全消除,或藥物濃度低于MIC時,在一定時間內細菌的生長仍然持續(xù)被抑制,這

5、種現象在較長時間被忽視,但終被研究并確定為一種抗菌藥后效應(Postantibioticeffect,PAE),它幾乎是所有抗菌藥對細菌的一種特有效應。一般作用于細胞壁的抗菌藥如l3一內酸胺類對革蘭氏陽性菌的PAE為2-6h,對革蘭氏陰性菌則很短或無。相反,作用蛋白質和核酸合成的抗菌藥如氨基糖苷類、大環(huán)內酯類、氟喹諾酮類、氯霉素、四環(huán)素類等對革蘭氏陰性與陽性菌產生1-6h或更長的PAE。其機理可能是:①藥物對細菌產生可逆的非致死性損傷或持續(xù)存留于靶部位而繼續(xù)作用;③抗菌后產生白細胞促進效應,使抗菌藥物

6、與吞噬細胞協(xié)同殺菌。不同種類的抗生素有不同的抗菌機理,其PAE的產生機理也不同。同種抗生素對不同病原菌也表現出不同的???PAE。例如l3一內酚胺類藥物的PAE代表細菌的無細胞壁球狀體再合成細菌壁的時間,也是細菌重新合成青霉素結合蛋白所需時間。而喹諾酮類藥物的PAE,代表藥物與DNA螺旋酶解離或新的DNA螺旋酶合成所需時間。前者對革蘭陽性球菌具較長的PAE,而對革蘭陰性桿菌的PAE很短;后者對革蘭氏陽性球菌和革蘭氏陰性桿菌均有明顯的PAE。???由于PAE明確顯示抗菌藥物被清除或大大低于MIC時細菌仍

7、受到抑制,且在大多情況下抗生素濃度越高,接觸時間越長,則PAE愈長,故能對抗菌藥物的給藥方案起作用,被認為是確定劑量與用藥間隔時間的重要參數。對有明顯PAE且毒性較低的藥物,其最佳給藥間隔應采取有效濃度維持時間[tcp(ther)]加上PAE的新概念。在提高傳統(tǒng)方案的單次用藥量和減少用藥次數的情況下,不僅方便用藥,也能保持或提高治療效果。而聯(lián)合用藥的PAE可用于分析聯(lián)合用藥的合理性,是對聯(lián)合藥敏試驗的補充和發(fā)展。因此PAE的測定必將成為評價獸用抗菌藥物藥效學及設計用藥方案的重要內容。???【耐藥性】病

8、原微生物在體內外對各種抗菌藥物均可產生耐藥性,使某種藥物對某種致病微生物的MIC升高。病原微生物的耐藥性分為天然耐藥性和荻得耐藥性兩種。前者由染色體遺傳基因介導,又名突變耐藥性,系細菌的遺傳基因DNA產生突變導致對一種或兩種相類似的藥物耐藥,且較穩(wěn)定,其產生和消失與藥物接觸無關;后者由質粒(plasmid)介導,質粒是一種染色體外的DNA,耐藥質粒(R-因子)廣泛存在于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中,經耐藥質粒傳遞的耐藥性最為主要和多見。耐藥質粒在微生物間可通過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