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與杜威道德教育理論之比較及其對我國道德教育之啟示

康德與杜威道德教育理論之比較及其對我國道德教育之啟示

ID:17606607

大小:74.50 KB

頁數:17頁

時間:2018-09-03

康德與杜威道德教育理論之比較及其對我國道德教育之啟示_第1頁
康德與杜威道德教育理論之比較及其對我國道德教育之啟示_第2頁
康德與杜威道德教育理論之比較及其對我國道德教育之啟示_第3頁
康德與杜威道德教育理論之比較及其對我國道德教育之啟示_第4頁
康德與杜威道德教育理論之比較及其對我國道德教育之啟示_第5頁
資源描述:

《康德與杜威道德教育理論之比較及其對我國道德教育之啟示》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康德與杜威道德教育理論之比較及其對我國道德教育之啟示壹、前言-倫理學的范疇倫理一詞,依希臘文及拉丁文的原意有二,一指社會的風俗習慣,一指個人的品行氣質。近代,倫理的意義則不止于此,包含對品行氣質和風俗習慣作是非善惡的判斷,并指示人應守的原則(林有土,民72),倫理可說是人群生活中范定行為的道德法則,其關心的是「應然」的問題,即行為應遵循的律則,訴之于理性(黃建中,民58;陳特,民83)??傊瑐惱砑词恰溉伺c人相處所應遵守道德標準的道理」,其原則約為(葉學志,民85):l、確立一套普遍的道德標準,作為人與人間

2、相處的規(guī)范2、指引人類具有崇高至善的理想,作為個人修養(yǎng)的目標3、采取科學觀點分析人類的行為,成為一種有系統(tǒng)的知識和學問4、提供道德修養(yǎng)的原則和方法,俾有效實踐倫理學是理論和實踐并兼之學,理論屬于學,所以致其知,實踐近乎術,所以導其行(范锜,民58)。其在哲學上所探討的范疇多為(葉學志,民85;伍振,民81):l、判斷行為的標準為何?系動動,抑或結果?2、何謂善惡?3、善惡如何認知?4、如何有效實踐道德?貳、康德的倫理學與道德教育康德在構造「批判哲學」時,雖然先著手認識論,但已經把倫理學擺在高于認識論的地位(

3、李澤厚,民76)。其主要觀點如下:一、人性觀康德認為人性本身屬自然律,是敘述的,自由意志末作善惡的行為判斷,人性中有向善的本原素質,也有對惡的傾向(歐陽教,民53)17??档轮鲝垷o善無惡說,他認為人在道德上之善惡決定于意志的選擇,若其意志采取道德律之動力為準則而決定行動,則他便是道德的善。相對的,則為惡。二、道德哲學思想康德認為道德哲學依循下列基本原則(葉學志,民85):l、以善意為道德行為的必要條件2、道德行為必出自義務3、道德律具有普遍性,必然性與先天性4、自由概念為道德律的先決條件綜上所述,康德認為理

4、性是道德律的來源,而否認神為道德律的來源,唯一道德價值是良意志(葉學志,民81),可知所倡的是自律的「形式道德」,不是他律的實質道德,此種實踐理性的形式道德,也如純理性的直觀或悟性形式,是先天的,非由經驗而得,所以有普遍必然性,康德所強調的「善意」、「自由」、「自律」、「無上命令」等,都是此形式道德。善意即善良的意志,亦即良心,無限制的善,只存于善良的意志,不受限制且自由自律的,其存在不賴外在的條件或預期目的的完成,而是自為立法及守法,為義務而義務,是無條件的應當如此,也就是斷言的無上命令,而非假言命令。自

5、由則是道德律存在的根據,康德認為「自由」有兩種含意,在消極方面,自由就是不受外在原因的決定,亦即自因自果;在積極方面,自由就是自決,亦即自我立法和自律的意思(葉學志,民85),沒有自由則意志的自律是空談,道德行為若受制于因果律,則意志無自由可談,只有在理性者依照自由行動時,他的意志才算是他自已的意志(孫振青,民73;歐陽教,民53)三、倫理學相關議題的看法由康德的道德哲學思想,可知其對倫理學議題的看法如下:l、善惡是以行為的動機來判斷;重動機而輕結果2、善是依照道德或義務心而行動3、認知善惡是因人有良知4、

6、實踐道德權威是訴之于公理的義務心17四、康德道德教育在上述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康德在道德教育上的見解如下(葉學志,民85;朱啟華,民82;王秉倫,民76;歐陽教,民53;湯志民,民78):(一)教育目的康德認為教育的目的在使人成為一個人,一個具有道德觀念與實踐的人。人性的本能、魯莽、違法等本質加以怯除,使人在理性的指揮下獲得自由,不受自然本能和欲求的支配。因此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自由」。其對教育目的主要看法如下:1、培養(yǎng)學生具有崇高而永桓道德理想的人格康德認為道德律是普遍的、永桓的,善是理想設計宇宙結構的

7、一部份,人類遵守道德律與宇宙道德律是一貫的,所以其道德理想不但崇高且永桓,使自然人成為理想人,不因人類社會背景而不同。教育在引導人性向善的方向發(fā)展,著重人格陶冶。2、培養(yǎng)學生義務心使學生具自律的意志,不受功利或愛好的影響,一舉一動應憑良心或道德律,完全出乎義務心,如因私利而做善事,只是合乎義務的行為,而非出乎義務的行為。因此,涵養(yǎng)自律的德性為其目的。(二)課程1、偏重道德觀念及名人傳記教材,早使學生領會康德說:「我們應及早藉道德教育,令兒童善惡的分別,假設我們要培養(yǎng)德性,便不可責罰?!顾终f;「培養(yǎng)這種向善

8、的素質,最好是提示善人們的實施,讓學子以真實動機為基準,丟評判各種準則的復雜性,如此,素質便能逐漸轉生居心,而以義務本身為目的之義務,開始在其心中占據重要位置。」2、道德教育內容以道德律為準道德律可以先天理性判斷,亦即以良知即可知各種道德規(guī)律,所以道德不須固定德目,是抽象的,是基于理性的思維,無須后天經驗規(guī)范,透過抽象的道德規(guī)律訓練意志。3、以模范或規(guī)則,培養(yǎng)兒童的義務心兒童應盡的義務有對己對人兩種,對己要兒童自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