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遼朝國號考釋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學術(shù)論文-天天文庫。
1、遼朝國號考釋【提要】本文的研究結(jié)論表明,遼朝一代的國號變遷遠比人們過去所知道的情況要復雜得多。遼朝建國之初建號大契丹,太宗時一度實行雙重國號,在燕云漢地稱大遼,在草原地區(qū)仍稱大契丹,后來圣宗和道宗時又兩次改變國號。而在契丹文和女真文中,始終稱遼朝為哈喇契丹或契丹。遼朝國號的復雜性是遼朝二元政治體制的一種表現(xiàn)?!娟P(guān)鍵詞】遼代國號大遼大契丹哈喇契丹一、遼朝國號之謎 由于史料匱乏的緣故,遼朝一代歷史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謎團。譬如這個王朝的國號,就是一個迄今尚未弄清的撲朔迷離的問題?! 藢τ谶|朝歷史的蒙昧,不是晚近以來的事情。金末以降
2、,人們對遼史已不甚了了,元好問曾經(jīng)感慨地說:“嗚呼,世無史氏久矣。……泰和中,詔修《遼史》,書成,尋有南遷之變,簡冊散失,世復不見。今人語遼事,至不知起滅凡幾主,下者不論也?!盵1]元人所修的《遼史》,可以說是二十四史中內(nèi)容最簡陋而錯誤又最多的一種,這并非元朝史官不肯盡職,主要原因還是保存下來的原始史料太少?! £P(guān)于遼朝的國號,《遼史》中唯一的一條記載是:太宗大同元年(947年)二月丁巳朔,“建國號大遼”。[2]然而根據(jù)宋代文獻的記載來看,遼朝曾經(jīng)先后幾次更改國號,故清代學者在這一點上屢屢指責《遼史》的疏漏,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
3、八三云:“按遼自太宗建國號大遼;至圣宗統(tǒng)和元年,去遼號,仍稱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復稱大遼?!哆|史》皆沒而不書?!壁w翼《廿二史札記》卷二七“遼史疏漏處”條也指出說:“《遼史》又有太疏漏者?!稏|都事略》記遼太宗建國大遼,圣宗即位,改大遼為大契丹,道宗又改大契丹為大遼。改號復號,一朝大事,而《遼史》不書?!薄端膸烊珪偰俊肪硭牧哆|史》提要以遼重熙十六年《釋迦佛舍利鐵塔記》所稱“大契丹國”來印證《東都事略》的記載,譏評《遼史》“于國號之更改尚未詳也”。確實,國號之變動,可謂政治史上的頭等大事,《遼史》之疏漏,莫此為甚。 對于遼朝國號
4、的演變,今天學術(shù)界已經(jīng)基本上形成定論,陳述先生的說法代表著最通行的觀點: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國號契丹;太宗大同元年(947年),改國號為大遼;圣宗統(tǒng)和元年(983年),又改稱大契丹;道宗咸雍二年(1066年),復號大遼。[3]蔡美彪先生的說法與此稍有不同:“916年,遼太祖耶律億(阿保機)在今內(nèi)蒙古西拉木倫河流域建契丹國,947年建國號遼?!盵4]這后一種說法較為審慎,它不明確肯定太祖916年創(chuàng)立國號契丹,也不說太宗947年“改”國號大遼;按這種說法,似乎遼朝的國號是從947年以后才有的。除了這一點細微的差
5、別之外,上述兩說基本上是一致的。[5] 然而我要指出的是,遼朝國號的演變遠不是這么簡單的事情。二、太祖建號“大契丹” 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國,《遼史》卷一《太祖紀》記載此事說:群臣“上尊號曰大圣大明天皇帝,后曰應天大明地皇后。大赦,建元神冊?!⒆颖稙榛侍印薄<热唤▏?,必有國號,但令人奇怪的是,《遼史》居然沒有說明耶律阿保機稱帝時是否建立國號,建立的國號是什么。在傳世文獻中,只有《契丹國志》明確記載了遼太祖建國時的國號,該書卷一《太祖大圣皇帝紀》云:“神冊元年,……阿保機始自稱皇帝,國人謂之天皇王。……建元曰神冊
6、,國號契丹?!标愂鱿壬^遼太祖國號契丹,就是依據(jù)的這條史料。不過像《契丹國志》這樣一部來歷不明的書,它的記載是否可靠,不能不令人懷疑,所以蔡美彪先生就不取此說,只是含含糊糊地說遼太祖“建契丹國”。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太祖建國時必定就已創(chuàng)立了國號,斷不會等到太宗大同元年(947年)才始創(chuàng)國號大遼。[6] 其實《契丹國志》中還有一處有關(guān)太祖國號的記載,過去都被人們忽略了,該書卷首《契丹國九主年譜》云:“太祖大圣皇帝,梁均王貞明二年丙子稱帝,國號大契丹,改元神冊。”那么遼太祖所建立的國號,究竟是“契丹”還是“大契丹”呢?這需要提供可靠
7、的證據(jù)。我從遼朝的石刻材料和五代十國的文獻史料中找到了以下6條證據(jù)?! 。?)《舊五代史》卷七五《晉高祖紀》載有遼太宗冊立石敬瑭為大晉皇帝冊文,起首的幾句是“維天顯九年,歲次丙申,十一月丙戌朔,十二日丁酉,大契丹皇帝若曰”云云。石敬瑭被冊立為帝,是后唐清泰三年(936年)的事情,這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涉及遼朝國號時間最早的一條文字材料,但這條材料存在著一點疑問。根據(jù)《遼史》的記載,后唐清泰三年丙申應是天顯十一年;在五代及北宋文獻中,遼朝紀年往往有誤,其中天顯紀年即比《遼史》的記載要晚兩年,所以五代及宋朝史料均以清泰三年丙申為天顯九年。
8、但這篇冊文既然出自遼人之手,照理說不應當有紀年的錯誤,估計也許是后人誤改的結(jié)果。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舊五代史》只是一個輯本,上面那段引文輯自《永樂大典》,幾經(jīng)輾轉(zhuǎn),恐怕難免有誤;而《新五代史》、《資治通鑒》等書又都不載這篇冊文,故亦無從考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