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歐陽修《秋聲賦》》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秋聲賦歐陽修作者簡介: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四歲喪父,家境貧困,讀書刻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進士,后以右正言(諫官)充任知制誥(主管給皇帝起草詔令)。由于上疏為先后被排擠出朝的杜衍、范仲淹、韓琦、富弼等名臣分辯,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又知揚州、潁州,再回朝廷任翰林學士、史館修撰。晚年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副宰相)等高官,死后追贈太子太師、謚文忠。歐陽修繼承唐代韓愈“文以載道”的精神,發(fā)揚唐代古文運動傳統(tǒng),被公認為北宋中期的文壇領(lǐng)袖,在散文
2、、詩詞、史傳等方面都有較高成就,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并獨撰《新五代史》,尤以散文對后世影響最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被蘇軾譽為“今之韓愈”的一代文宗,對宋文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歐陽修對前代的駢賦、律賦進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韻的兩重規(guī)定,激發(fā)作賦情調(diào),創(chuàng)造了文賦,其名作有《秋聲賦》等篇。《秋聲賦》寫作背景:此賦作于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屢次遭貶內(nèi)心隱痛難消,面對朝廷內(nèi)外的污濁、黑暗,眼見國家日益衰弱,改革又無望,不免產(chǎn)生郁悶心情。對政治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jié),對人生短暫、
3、大化無情感傷于懷,讓作者此時處于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所以他對秋天的季節(jié)感受特別敏感,乃以“悲秋”為題,抒發(fā)人生的苦悶與感嘆?!簟肚锫曎x》是文賦的代表作之一。它保持了“設(shè)論”一類漢賦的體制,既有主客答難的結(jié)構(gòu)形式,又吸取韓愈《進學解》的敘事性質(zhì),但擴大了敘事部分,增加了寫景抒情部分。文賦是賦體的一類?!拔摹敝腹盼摹<聪鄬︸壩亩缘挠霉盼膶懙馁x,也即相對俳賦而言的不拘駢偶的賦。文賦的體裁特點,即以賦的結(jié)構(gòu)、古文語言所寫作的韻文。宋賦各體(騷體賦、漢大賦、駢賦、文賦)兼?zhèn)?其中文賦是最能體現(xiàn)宋人賦體新變之藝術(shù)成就的賦體,文賦是以賦
4、的結(jié)構(gòu)、古文語言所寫作的韻文。宋代文賦作家力求創(chuàng)新,選材較前代更廣泛,往往以文為賦,好為議論,語言散文化,由艱深華麗而變?yōu)槠揭琢鲿?追求理趣。歐陽修的《秋聲賦》是宋代新體文賦出現(xiàn)的標志。以歐陽修《秋聲賦》和蘇軾前、后《赤壁賦》為代表的宋代文賦的共同特點是,融寫景、抒情、敘事、議論于一體,用相當整飭的古文語言寫作鏗鏘和諧的韻文。文賦的產(chǎn)生及繁榮無疑是宋初古文運動復(fù)蘇和發(fā)展的結(jié)果,宋文的平易化和散體化傾向給文賦提供了產(chǎn)生基礎(chǔ)。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
5、。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蓖釉唬骸靶窃吗?,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雹儆嘣唬骸班嫖眨〈饲锫曇?。胡為乎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凜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一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為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
6、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②“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③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④秋聲賦歐陽修文章用第一人稱的筆法來寫。一開始作者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從靜到動,令人悚驚的秋夜奇聲,營造了一種悲涼氣氛。作者正在秋夜專心致志地讀書,忽聽一種奇特的聲音
7、從西南方傳來。作者驚訝于這樣的聲音,細聽,起初似雨聲淅淅瀝瀝,又似風聲瀟瀟颯颯,忽然又如波濤奔騰翻涌,又似狂風暴雨驟然而至。它接觸到物體上,又發(fā)出如金鐵相撞的鏦鏦錚錚的聲音,又好像奔赴敵陣的軍隊,銜枚迅跑,聽不到號令,只聽到人馬行進之聲。作者用風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地形象地描繪了秋聲狀態(tài)。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動鮮明地寫出了作者聽覺中的秋聲的個性特點,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接著作者引出與童子對話,從浮想聯(lián)翩,又回到現(xiàn)實,增強了藝術(shù)真實感。作者對童子說:“此何聲也?如出視之?!蓖踊卮穑骸?/p>
8、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蓖拥幕卮穑|(zhì)樸簡明,意境優(yōu)美、含蓄。這里,作者的“悚然”與童子的若無其事,作者的悲涼之感與童子的樸拙稚幼形成鮮明對比,對秋聲的兩種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過懸念式的對聲音的生動描繪,點明了文章主題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