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老子的“德”與無為——從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老子的“德”與無為——從郭店《老子》到今本《老子【摘要】郭店《老子》的“德”是得之于天道的人生準(zhǔn)則,是以天道(自然之道)為內(nèi)涵的。老子在兩三千年前關(guān)于宇宙“生態(tài)平衡”(“萬物旁作,居以須復(fù)也。天道員員,各復(fù)其根?!保┑恼撌?,以及對天道無為(“道恒亡為”)的熱情贊揚,是中華文明寶貴的思想財富,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偉大貢獻?!叭说罒o為”是春秋道家保證“視素保樸,少私寡欲”治國方略得以實行的思想路線。堅持“人道無為”,天下必然大治。【關(guān)鍵詞】德;無為;天道;人道;生態(tài)平衡;天下大治如何“以道佐人主”治國?郭店《老子甲》曰:“以
2、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第6-7簡)、“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第29-30簡)、“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17簡)、“為亡為,事亡事、味亡味”(第14簡)。對于“以道佐人主者”來說,要向圣人學(xué)習(xí),“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fù)眾之所過”(第10-11簡),要“知足”(第6簡、第12簡),“含德之厚”,要像無知無欲的嬰兒一樣。一、老子的“德”的天道內(nèi)涵“德”是人在社會活動中的品德和操守?!暗隆?、“行”并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1]“德”是倫理學(xué)的核心范疇。從中國古代
3、倫理思想發(fā)展考察,有兩種建構(gòu)“德”(道德)理論的倫理觀,一種是儒家的心性倫理觀,一種是道家的天道倫理觀。孔子曰:“天下之達道五,所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之達德也。所行之者一也?!薄斑_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薄爸?,所以知此也;仁,所以體此也;勇,所以強此也。謂之達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2]P28-29儒家的“道”乃“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德”乃“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道”“循其性之自然”[2]P17,“德”“行之者一也”?!爸咧?,
4、行之者之所行,謂達道也;……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薄昂脤W(xué)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盵2]P29知、仁、勇三者具備,便是儒家所推崇的人生最高理想準(zhǔn)則。郭店《老子甲》曰:“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ǖ?2-23簡)“道恒亡為”(第13簡),“道恒亡名,樸雖微,天地弗敢臣?!保ǖ?8簡)“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保ǖ?3簡)老子認(rèn)為,“道
5、恒亡為”是“道”的特質(zhì),也是社會生活的原則?!暗馈睂μ煜氯f物,永遠無所求取?!暗馈庇肋h沒有法子稱說,其本真之性隱匿而細微,然而,以天地之大卻不敢支配它。人生天地間,應(yīng)該效法“道”,對社會無私奉獻,永遠無所求??;應(yīng)當(dāng)“視素保樸,少私寡欲”,像無知無欲的嬰兒一樣,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巴鰹椤保o私奉獻,永遠無所求?。┍闶堑兰宜瞥绲娜松罡呃硐霚?zhǔn)則。老子的“德”是得之于“道”(天道)的人生準(zhǔn)則,是以天道(自然之道)為內(nèi)涵的。天道“亡為”,人得之于“道”,則應(yīng)“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道“亡為”,幽隱無形的“道
6、”顯現(xiàn)于萬物,萬物因“道”而生,“道”并不想得到什么,對萬物無私奉獻,永遠無所求取。因此,圣人守持無為之道而事事,對百姓不是用言語進行說教,而實施以德感化使其效法。一切順應(yīng)自然,即使對百姓有所幫助,也不要以為自己出了多大的力;有所成,也不要自以為有功,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有些人違背“亡為”的準(zhǔn)則,一事當(dāng)前,先替自己打算,有所為而為之。這樣的人(為之者)沒有不失敗的。有些人辦一件事,不深入調(diào)查研究,單憑主觀想象,如此這般地拿出一套方案,硬著頭皮去實施。這樣的人(執(zhí)之者)沒有不事與愿違的。因此,圣人“亡為”,所以
7、事情一定會成功,“亡執(zhí)”所以能把握住事情的發(fā)展變化。圣人堅持“亡為”的準(zhǔn)則,“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fù)眾之所過。是故圣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庇?,欲望。不欲,沒有貪欲。教,政教。不教,(對百姓)尊重而不教訓(xùn)。圣人以沒有貪欲為其所欲,不以稀有的物品為珍貴;以不對百姓進行教訓(xùn)為教,使有過失的人聞過而自返。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能順民意使百姓自然發(fā)展,而不妄為。有些人違背“亡為”的準(zhǔn)則,不“知足”,甚至貪得無厭。郭店《老子甲》曰:“罪莫厚乎甚欲,咎莫憯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恒足矣。”(禍殃沒有比過分
8、的欲望更厚重的。災(zāi)禍沒有比無止境地貪求其所愛更慘痛的。禍害沒有比不知滿足更大的。自知滿足的所謂“足”,這是永遠的滿足。)這是對“亡為”準(zhǔn)則的正面表達。什么是“亡為”?“亡為”就是“知足”,就是沒有過分的欲望(甚欲),就是沒有無止境地貪求(欲得)。俗話說“知足常樂”,這就是老子的“亡為”之“德”經(jīng)典概括。儒家的心性倫理觀源于“天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