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淺議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觀的演變歷程》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淺議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觀的演變歷程 經典的含義在中西方有諸多不同,但二者也有著相似性,即都是指某種權威的、帶有典范意義的著作,且最初都和宗教有著密切聯(lián)系。文學經典研究肇始于西方,近年來方興未艾,其理論依據也主要來源于西方,其實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觀念早已有之。那么,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關于文學經典都提出過哪些重要的觀點?其觀念演變過程中又呈現出哪些特點?本文擬對中國古代文學經典觀的演變作一個簡單梳理?! ≌鹿?jié)一 中國古代各個時期有影響的文學流派和文論家都對經典問題有過表述。最早對經典問題做出系統(tǒng)論述的是荀子
2、。荀子是戰(zhàn)國晚期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他非常強調人的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并指出君子、圣人并非天生,而是通過學習經典使自我得到提高。他在《勸學》中指出:“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1](p.11)又在《儒效》中云:“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樂》之道歸是矣?!对姟费允瞧渲疽?,《書》言是其事也,《禮》言是其行也,《樂》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天下之道畢是矣。”[1](pp.133-134)他認為,經典是記
3、載圣人言行、舉動、事跡及情志的,而圣人又是天下之道的體現與承載者,因此,要想成為君子、圣人,就必須學習經典。荀子的這種推崇儒家經典的觀念成為后世宗經、征圣、明道說的先聲?! h代大儒揚雄也表達出同樣宗經、征圣的主張。他高度推崇儒家圣人的言論和著述,認為其是道及是非標準的體現。其云:“舍舟航而濟乎瀆者,末矣。舍《五經》而濟乎道者,末矣。棄常珍而嗜其識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諸子者,惡睹其識道也?”[2](p.67),又云:“玉不雕,玙璠不作器;言不文,典謨不作經?!盵2](p.221)可見,在大儒揚雄看來,儒家經
4、典除了思想上的權威性和典范意義之外,在文辭方面也是后世學習的楷模,這種推崇經書文辭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在主流推崇古代經典的文化風氣之下,也出現了一些反對的聲音,最有代表性的是東漢的王充,他對世俗崇古抑今的觀念進行猛烈抨擊。王充在《論衡·案書》中言:“夫俗好珍古不貴今,謂今之文不如古書。夫古今一也,才有高下,言有是非,不論善惡而徒貴古,是謂古人賢今人也……蓋才有淺深,無有古今;文有偽真,無有故新?!盵3](p.1173-1174)當然,王充是從思想的角度進行論說的,他所重視的是直接服務于政事
5、的應用文及學術著作,所以,其所說的書并非是指文學作品?! 】梢钥闯?,在先秦兩漢時期,經典主要是儒家典范著作,還沒有獨立的文學經典的概念,思想性是人們判斷著作價值高低的最高標準。即使偶爾談到儒家經典的文學性,也是以其思想上的典范性作為基礎?! ≌鹿?jié)二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文學的自覺時代”[4](p.526),不僅文學創(chuàng)作豐富,而且文學批評繁榮,文學逐漸擺脫功利的束縛,不再僅僅強調文學服務于政教,而是開始慢慢重視文學的審美功能,并通過具體作家作品的評述逐漸擺脫儒家經典的束縛,形成獨立的文學經典觀。魏晉時期,思
6、想活躍,儒學式微,道家、佛學等各派宗教盛行,這樣寬松的思想環(huán)境為文學觀念的解放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為文學擺脫經學的束縛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藭r對于經典的觀念,也出現了巨大的轉變。 劉勰的《文心雕龍》是此時期文學理論最高成就的體現,其對于經典的看法也最系統(tǒng)和深入。《文心雕龍》在前人基礎之上,將原道、征圣和宗經的思想進行了全面總結和發(fā)揮,在中國古代經典問題的討論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和前人一樣,劉勰依然是首先從思想上肯定儒家經典的思想價值,他認為,文章是道的表現,而道是文的本源,古代圣人創(chuàng)作文章是為了表現
7、道,其最終目的是為了用于教化、治理國家。其在《文心雕龍·原道》中云:爰自風姓,暨于孔氏,玄圣創(chuàng)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經緯區(qū)宇,彌綸彝憲,發(fā)揮事業(yè),彪炳辭義。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5](pp.2-3)同時,劉勰又認為,經典不但是后世文章的淵源,而且還在思想及藝術上為后世文學作品提供了標準,是后世文學作品的典范,將經典的文學意義
8、提到了比較高的位置。其在《宗經》中云:“故論說辭序,則《易》統(tǒng)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fā)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盟檄,[1][2][3][4]下一頁則《春秋》為根:并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huán)內者也?!盵5](pp.22-23)又云:“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盵5](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