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1.1《黃山記》 粵教版必修3》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黃山記》教案授課時數(shù):第一、二課時教學目標:1、培養(yǎng)對祖國山河的無限熱愛之情,和不畏艱難、勇于攀登的可貴精神。2、學習本文按登山與觀察的順利寫景狀物,從不同角度描述山勢、山路、山色的寫法。3、掌握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式。教學重點:熟讀全文,讀清句讀,背誦。教學難點:學習本文按登山與觀察的順利寫景狀物,從不同角度描述山勢、山路、山色的寫法。教學程序與教學內(nèi)容:導入:作者簡介:徐宏祖(1586-1641),字振之,號霞客,明末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他是我國明代偉大的地理地質(zhì)學家、旅行探險家、游記文學大家,是馳名中外的文化名人。他自幼博覽群書,對科舉不感興趣,立志以畢生精力考
2、察祖國的地理面貌。-從二十二歲起,直到五十六歲逝世時為止,三十四年的時間,只身走遍了大半個中國。他的旅行日志經(jīng)過后人整理成書,留給我們一部洋洋六十余萬言的巨著《徐霞客游記》。這部著作融山川地貌、風景名勝、民族風情、風俗特產(chǎn)于一體,是全方位展示我國明代歷史文化與自然地理的百科全書,為我國旅游界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chǎn)和精神財富。新課:寫作背景:徐霞客曾經(jīng)兩次游黃山,第一次再1616年冬末春初,山上冰雪覆蓋,沒有能夠盡興,寫有《游黃山日記》,1618年秋,他又一次游黃山,寫了四篇游記。由于這次是重游,記敘的重點在上次每見到的奇景,所以對上次游記有所照應。學生閱讀課文,對照注
3、釋理解文章內(nèi)容。本文以空間的變化為線索,以游覽的路線為順序,運用逐層襯托的寫法,著重描寫黃山天都峰的奇觀。作者勇于登山,奮發(fā)向上,充分顯示出對大自然的熱愛。全文共兩段。第1段:寫徐霞客自己上午出發(fā)登山的旅程。著重描述石罅所見奇景,這一段記述翔實,很有特色。寫罅所見奇景,形象生動,飽含感情。作者以他特有的格調(diào),很有感染力地展開了畫卷。第2段:寫登天都峰所見奇景。這一段又可分為四層。第一層(“時夫仆俱阻險行后”到“焉知其奇若此”),主要寫文殊院所見奇景。先寫“夫仆俱阻險行后”,作者卻一人“獨往”的勇于登山的游興,暗襯出景物的美好;然后寫文殊院所見奇峰勝景;接著以“真黃山絕勝
4、處”的感嘆,再襯景物的美妙;最后,用一個反問句收住這一層。文殊院景物的奇絕美妙,作者旅游時的興奮愉快心情,寫得很是動人。第二層(“遇游僧澄源至”至“獨蓮花與抗耳”),主要寫登天都峰。對歷盡艱險勇攀天都的描寫,不僅寫出天都峰高峻難攀的特點,而且寫出登山者堅韌不拔、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這種精神對讀者的日常工作與學習也是很有啟發(fā)、很有教育意義的。第三層(“時濃霧半作半止”到“另一區(qū)宇也”),寫天都峰頂?shù)钠嬗^。緊承上文不聽庵僧勸阻“決意游天都”,遇重重險阻“終亦不顧”的描述之后,寫了天都峰頂所見:隱約可見的蓮花諸峰,富于變化的云海濃霧,別具姿態(tài)的奇松怪柏……寫出了黃山特有的奇觀。徐
5、霞客勇于登山,見到的種種奇景,有如一幅幅奇異的圖畫,簡直把我們引上了天都仙界,那美妙的意境真是令人神往。第四層(“日漸暮”到“止文殊院”),寫下山回文殊院。寫下山的艱險,亦很動人,照應第二層庵僧的話和作者上山時的心情,嚴謹自然。寫再經(jīng)過峽谷小道回文殊院,脈絡也十分清楚。這一段從登上玉屏峰頭,見文殊四周奇景,寫到歷險登上天都峰頂,見到種種奇觀,再寫下山的艱險,最后寫回文殊院歇宿。一步一步寫來,文章寫得很是精彩,十分引人入勝,令人不得不一氣讀下來。讀后使人思想上受到啟發(fā),藝術(shù)上也得到極大的享受。學生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1、記敘翔實、脈絡清楚徐霞客游黃山,不是一般的
6、游山玩水,而是進行地理考察:他寫游記,是為了給大自然作真實的寫照,因此,文章的一個突出特點是記敘詳細、確實。文中旅游的日期、里程、方向、沿途經(jīng)過的地點,一一點明,不厭其詳。文章脈絡十分清晰,使讀者不僅清晰的了解了徐霞客的游蹤,而且像是為我們畫出了一條導游的路線圖。這些記敘,都是實地考察的記錄,很有科學價值。2、描述細膩,詳略得體。課文以游蹤的變化為線索,依照徐霞客旅游的行蹤,途經(jīng)的地方可寫之處是很多的,作者寫一路上的觀感并不是平均用力的,而是著重以細膩的筆法描寫了石罅、文殊院所見的奇景和天都峰頂?shù)钠嬗^。這是上次他欲到而未到之處,所以詳寫,突出了天都峰景物的特點。3、以寫
7、景為主,寓情于景,藏議于景。這篇游記文中有我,語中含情。寫景、抒情、議論融為一體,以寫景為主,寓情于景,藏議于景。作者沒有站出來抒發(fā)一番歌頌黃山的感情,而這種感情卻流溢于紙面;沒有另加關于不畏勞苦攀登才得達到頂峰的議論,而“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的道理卻灼然可見。4、逐層襯托,引人入勝。課文有很多地方運用了襯托手法,如:描述了石罅所見的奇景以后,用“愧”來襯托“奇”,寫文殊院所見的奇景之后,又高度贊美“真黃山絕勝處”強調(diào)這里的景色優(yōu)美奇異,比所見石罅更美、更奇、更勝一籌?!敖^勝處”比“有奇若此”更好了。由此看來,石罅所見的景物,成了文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