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論魏晉南北朝送別詩的審美內(nèi)涵》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論魏晉南北朝送別詩的審美內(nèi)涵論文關鍵詞:送別詩魏晉南北朝憂患意識審美內(nèi)涵論文摘要:魏晉南北朝時期,送別詩得到較大發(fā)展,不僅專門以送別為主題的詩歌多了起來,而且由于社會的極度動蕩,玄學的興起,以及山水詩的興盛,此時的送別詩呈現(xiàn)出獨特的審美內(nèi)涵。重團聚、怨別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心理。古人說:“悲莫悲兮生離別”(屈原,《九歌》)“有別必怨,有怨必盈?!薄镑鋈讳N魂者,惟別而已。”(江淹,《別賦》)古代交通不發(fā)達,每有行旅,動輒經(jīng)年累月,別易會難,因而離別更為“古人所重”(《顏氏家訓》語)。士大夫們在送別時,不僅是備酒餞行,折柳相送,而且常常寫詩送給行者(送別),或留
2、給居者(留別),作詩表達自己的離情別緒。誠如鐘嶸所說:“若乃……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蠕婦淚盡?;蚴坑薪馀宄龀?,一去忘歸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詩品序)))故國鄉(xiāng)土之思,骨肉親人之念,摯友離別之感,牽動了多少人的“心弦”,“離別”也就自然成為我國古典詩歌中一個重要的歌詠內(nèi)容。早在春秋時期,《詩經(jīng)》中便有了送別內(nèi)容的詩,如《大雅?蒸民》《秦風?渭陽》:戰(zhàn)國時屈原雖然沒有寫過專門的送別詩,但在詩中不止一次地寫到送別的內(nèi)容:“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保ā毒鸥?河
3、伯》)“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保ā毒鸥?少司命》)漢代時有無名氏假托李陵送蘇武南歸時所作《李陵錄別詩二十一首》,可以說也是一組送別詩,在詩中抒發(fā)了面對友人離去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感情飽滿而又沉重。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從先秦到兩漢時期,與送別內(nèi)容相關的詩歌一直是不絕如縷的,但是,它并沒有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題材領域,其作者也多不可考。然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詩人們創(chuàng)作意識的覺醒和對自我的定位,加上這一時期社會的動蕩亂離,送別詩得到了較大發(fā)展,不僅數(shù)量大大增加,而且作者也大多可考,更重要的是從題材上也突破了傳統(tǒng)的游子思婦離愁別緒的局限,將個人的離愁與社
4、會、時代緊密聯(lián)系起來,視野更開闊,境界更高遠。如魏陳思王曹植作《贈白馬王彪》,抒發(fā)了不能與白馬王曹彪同行的悲憤心情;“建安七子”之一的王架作《贈蔡子篤詩》,抒發(fā)了客中送客的離情;晉人孫楚作《征西官屬送于陸陽侯作詩》,抒寫了與故人離別遠行的悲傷。到了南北朝時期,送別詩不僅數(shù)量增多,而且在詩題中開始標明“餞”或“送”的字樣,如南朝宋劉駿《幸中興堂餞江夏王詩》,齊王融《餞謝文學離夜詩》、陰鏗《江津送劉廣祿不及詩》等均在詩題中標出了詩歌的題旨。不僅如此.魏晉六朝時期社會的極度動蕩.玄學的興起,以及山水詩的興盛,又使這時的送別詩呈現(xiàn)出獨特的審美內(nèi)涵、社會時代感強烈魏晉
5、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亂世”,在這近四百年間,除了西晉的短暫統(tǒng)一外,中國一直處于分裂、動蕩之中。王朝更迭帶來的爭斗,以及南北朝對峙帶來的相互攻伐,使這一時期戰(zhàn)亂不斷,少有寧日。戰(zhàn)亂使許多人喪生,也帶來了饑懂瘟疫和大規(guī)模的人口遷移,這些都深深地影響了文人的心態(tài)與精神風貌。尤其是戰(zhàn)爭所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靈敏感的作家和文人普遍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命運的多變難卜,人生的禍福無常,以及生命個體面對多變的時代風云時的無能為力,因而這時的送別詩突破了游子思婦離情別緒的局限,把個人的生活與廣闊的社會背景聯(lián)系起來,除了表現(xiàn)親友離去的依依惜別之情、殷殷勸勉之意外
6、,還表現(xiàn)了由于故人離去所觸發(fā)的戀國思鄉(xiāng)之情,對社會對國事的關注,以及動亂中對個體生命的憂患意識,等等。如“郁纖將何念,親愛在離居”“倉促骨肉情,能不懷苦辛”“離別永無會,執(zhí)手將何時”(曹植,《贈白馬王彪》),“及子同寮,生死固之。何以贈行,言授斯詩。中心孔悼,涕淚漣而。磋爾君子,如何勿思”(王架,《贈蔡子篤詩》),“歷捻共追隨,一旦辭群匹。復如東注水,未有西歸日”(何遜,(Giw行與故人游夜別》)等都寫出了臨別之際與友人分手時的悲苦惆悵之情。沈約的《別范安成詩》:“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爾同衰暮,非復別離時。勿言一蹲酒,明日難重持。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
7、?!备菍懗隽四耗曛畡e難以再會的悲苦之j清,真摯深厚,動人心扉。社會的動亂使眾多的文人被迫長期的留居異地或他國,看到友人返歸,在為之感到慶幸的同時,不能不觸發(fā)起自己的思鄉(xiāng)或思國之情。如王架的《贈蔡子篤詩》,詩人與蔡子篤在東漢末年中原軍閥混戰(zhàn)動亂連年之際,避亂荊州,一同依附在劉表門下,而如今蔡子篤得以返鄉(xiāng)任官,自己卻不得不繼續(xù)留居異鄉(xiāng),那種強烈的懷歸憂思可想而知,“雖則追慕,予思周宣。瞻望東路,慘J滄增嘆”,對友人的歸去充滿了無限的羨慕,但在這送別之際又不能盡情地流露出來。遙遙眺望著故人歸去的這漫漫長路,詩人在憂愁悲傷之中又不禁增添了無窮的慨嘆。而庚信的《重別
8、周尚書》:“陽關萬里道,不見一人歸。唯有河邊雁,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