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ID:38330787

大?。?.88 MB

頁數:37頁

時間:2019-06-10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_第1頁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_第2頁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_第3頁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_第4頁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_第5頁
資源描述:

《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古代詩文閱讀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考試大綱》對本考點的要求是:“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1、“常見”:是以考綱列舉的18個文言虛詞為重點。18個文言虛詞是: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則、者、之、與。2、“在文中”:①根據上下文的語言環(huán)境進行分析判斷②常見用法(相對在詞典中的詞條義而言)虛詞的“用法”主要指是什么詞性、什么成分或在表情達意上起了什么作用。文言虛詞有三個特點:一是一詞多類,如代詞“之”就有代詞、助詞、動詞等用法;二是一類多義,同樣是作為代詞的“之”,有時可作人稱代詞(我、你、他),也可作指示代詞

2、(這、這個、這種);三是可以連用,最常見的是句末語氣助詞的連用。如“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中的“焉耳矣”。教學目標:掌握常見文言虛詞“之”、“以”的用法。通過學習為文言文整體閱讀打下基礎。文言虛詞“之”的用法(一)代詞(又分兩種情況)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們)、她(們)、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⑴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信陵君竊符救趙》)⑵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與妻書》)⑶作《師說》以貽之。(《師說》)⑷輮使之然也。(《勸學》)代人代物(之:我)(之:你)(之:他)(之:它)

3、⑸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此”。通常作復指性定語。⑴之二蟲又何知。(《逍遙游》)(2)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代事(之:代知識和道理)(二)助詞1.結構助詞,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表示領屬關系或一般的修飾關系,解釋為“的”。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齊桓晉文之事》)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4、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三)動詞(譯為“往”、“到……去”)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②奚以

5、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③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記憶順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間可譯“的”用作動詞“去往到”用作助詞可不譯(的除外)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2、是誰之過與3、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4、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5、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1、指示代詞,這2、結構助詞,的3、取消句子獨立性4、動詞,往,到…去5、代詞,我課堂練習文言虛詞“以”的用法(一)介詞常帶賓語,用作狀語或補語,表示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憑借的對象、產生的原由等。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

6、著。①愿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石鐘山記》)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①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赤壁之戰(zhàn)》)4.表示引進動作、行為發(fā)生的時間、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①以八月十三斬于市。(《譚嗣同》)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復庵記》)5.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勺g為:因為,由于。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于

7、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zhàn)》)(二)連詞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勺g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3.表目的關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②當求數頃之田,于伊、潁之上,以待余年?!?/p>

8、祭十二郎文》)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