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中益氣湯臨床應用心得

補中益氣湯臨床應用心得

ID:41010355

大小:18.94 KB

頁數(shù):15頁

時間:2019-08-13

補中益氣湯臨床應用心得_第1頁
補中益氣湯臨床應用心得_第2頁
補中益氣湯臨床應用心得_第3頁
補中益氣湯臨床應用心得_第4頁
補中益氣湯臨床應用心得_第5頁
資源描述:

《補中益氣湯臨床應用心得》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實用文案補中益氣湯臨床應用心得這篇文章為我的大學的畢業(yè)論文,想想那時對李東垣的學術思想的熱愛與著迷,現(xiàn)在依然不減,多年以后翻出此文章依然記憶猶新。原文如下:[摘要]筆者試圖通過總結近年來中醫(yī)領域關于補中益氣湯的臨床應用,探討補中益氣湯的臨床適應人群,明確補中益氣湯的臨床應用范圍,為中醫(yī)應用本方治療氣虛為病提供思路和理論支持依據(jù)。關鍵詞補中益氣湯氣虛脾胃論補中益氣湯出自金代名醫(yī)李東垣《脾胃論》卷中,主要組成藥物為補氣、升陽藥物為主,主治脾胃氣虛諸證。補中益氣湯所治大都是在脾胃氣虛的基礎上所引起的疾病,所以臨床以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飲食乏味

2、,不耐勞累,動則氣短為主;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F(xiàn)用于子宮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內臟下垂者。1李東垣學術思想文案大全實用文案補中益氣湯是李東垣最著名的處方之一,其著名是因為該處方具有廣泛的適用性,至今仍是臨床常用的處方。但筆者認為最能代表李東垣學術特色的,不僅僅是這首處方本身,而是補脾胃升清陽的思想。該方由黃芪、白術、陳皮、人參、柴胡、升麻、炙甘草、當歸等藥物組成。本方重用黃芪為君,主要起到補中益氣、升陽固表的作用,陳皮理氣化濕,當歸補血活血,使人參、白術、甘草補而不滯。但后世張景

3、岳的舉元煎就不用當歸,以升為主,這跟醫(yī)家的用藥習慣不同,像他的左歸丸、右歸丸,大力的補某一方面,但這些藥多不宜久服。本藥的氣血兼顧比較好,適合長期服用。李東垣強調中焦脾胃在人體的重要作用,不僅因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機升降之樞紐,而且脾胃一虛則百病由生。因為脾胃為至陰,為五臟提供精微物質,所以有心之脾胃虛、肝之脾胃虛、脾胃本臟偏虛、肺之脾胃虛和腎之脾胃虛的詳細劃分,并給出診斷要點和治療方法。李東垣之后的溫補派家在此基礎上有所發(fā)揮,提出陰虛即使脾虛的說法。在虛損的治法上,李東垣與朱丹溪滋陰降火不同,東垣主升。李東垣善用升發(fā)之藥,譬如黃芪、人參之類,或若升麻、柴

4、胡、防風等風藥,而且用量不大。因為脾胃本虛,應少固太陰而為之,如若用大量的升舉之藥,恐就成了壯火食氣了。2補中益氣湯的辨證要點文案大全實用文案本方的臨床以氣虛見證,多在活動后尤甚。氣虛多見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驓飧叨?,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或臟器下垂。補中益氣湯的脈象,《脾胃論》里提到是“脈洪”,是“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的脈象。周慎齋提出“左脈沉細而澀,右脈浮大而數(shù)”,認為“左為氣中之血虛,陽氣下陷,陽不能生陰,故血枯而脈細澀也;右脈浮大為虛,蓋

5、飲食傷胃,勞役傷脾,脾無轉運,胃不生發(fā),是為土虛,土不能生金,肺氣亦虛,故脈見浮大”,這是周氏提出的脈象指征,并給出了解釋。以上兩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運用該方的脈診指征,是經典的指征,但不是不可逾越的標準。我們只要掌握東垣的思想,以及補中益氣湯的方義,自可探索出此方的臨床使用標準。既然是中氣不足,有下陷之勢,脈象應該是弱脈類,尤其是兩手寸脈弱為標準。至于洪脈也非白虎湯證的洪脈,應該是雖洪而來勢無力,如果臨床辨證不清,恐犯虛虛實實之弊。3補中益氣湯的臨床應用。3.1氣虛發(fā)熱李東垣稱這種虛火,虛熱叫作陰火。機制:清陽下陷,脾濕下流,郁遏陽氣,化火上攻。這種燥熱多

6、上午發(fā)生,遇勞動活動一下,一陣燥熱,伴隨汗出,休息好些,這種熱往往不是以體溫升高為特點,往往手背好些,手心熱為主。脾胃為水谷之源,脾胃本臟一虛,則濕濁內生,濕濁下流于少陰,郁遏腎中陽氣,則生內熱。文案大全實用文案男,52歲?;颊呶绾蟀l(fā)熱1年,198512赴漢就診,經拍片、造影、CT等項檢查,診斷為“后肺中段肺不張”(不排除)“肺癌”,并請在漢訪問的英國醫(yī)生會診,建議作肺葉切除術或用大劑量抗生素的治療,1986年元月回當?shù)啬翅t(yī)院住院,用青霉素、鏈霉素,氨基芐青霉素等藥治療3個月無效,改由中藥治療,先投化濕和營,養(yǎng)陰清熱等法癥情無好轉。5月初組織會診癥見:發(fā)

7、熱體溫波動在37.4℃左右,午后熱勢較為明顯。面如重棗,形體消瘦,長期臥床不起,動則眩暈,納差,失眼,口渴不飲,大便溏瀉,3~4次/d,舌質淡,苔白厚膩,脈濡。根據(jù)證情分析似屬脾胃氣衰,濕困中陽,相火乘其土位?!秲冉洝分甘尽啊馍⒕?,上歸于肺”。脾氣既虛,水谷精微不能上歸于肺,可能與“肺不張”有關。同時少陽升發(fā)之氣,每因中氣下陷,郁而不伸,導致營衛(wèi)不和,又是低熱長期存在的原因。甘溫除熱,古有成法可循。治擬補其中,升其陽,調其樞機,則升降自如,氣血和而熱自去。方用補中益氣湯加百合、紅棗。服5劑熱勢減輕,續(xù)服15劑體溫恢復正常。堅守原方3個月,諸證消除,精

8、神飲食如常人。3.2脫發(fā)男,30歲。患者兩年前因胃穿孔作胃大部切除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