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記承天寺夜游夜游》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記承天寺夜游》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積累一些文言實詞、虛詞,反復誦讀。2.了解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3.品味樸素自然,意味雋永的語言。能力目標1.重視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養(yǎng)學生感知寫景類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作者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情懷,學習他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的從容心態(tài)。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經(jīng)過初一一年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文言文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jīng)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獨特之處,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進而主
2、動加入到學習活動中來,不斷激發(fā)學習興趣很必要。學生由于受年齡閱歷影響,不能全面深刻把握古人借文字抒發(fā)的感情,因此,要突破這一難點,教師需要多做引導?!窠虒W重點積累文言知識,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窠虒W難點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理解《記承天寺夜游》中“閑人”的含義?!窠虒W方法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問答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等教學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窠叹邷蕚涠嗝襟w、錄音機、●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教學要點]師生共同賞讀《記承天寺夜游》。指導朗讀,整體感知文意,理清背誦思路;賞析文中寫景的文字,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學步驟]一、激趣導
3、語月亮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思,古往今來,有許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懷,你能列舉一些詠月的詩句嗎?……李白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這些詩句表達了思鄉(xiāng)、傷己、念友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記承天寺夜游》在詠月詩文中別具一格,讓我們一起欣賞。(板書文題)二、作者、寫作背景簡介多媒體顯示: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時即博通經(jīng)史,長于寫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進士。神宗時,因為反對王安石創(chuàng)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敵的彈劾,借口諷刺新法的詩句,橫加“訕謗朝政”的罪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4、”。出獄后,被貶為黃州團練副史。元祐中舊派執(zhí)政,蘇軾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學士、禮部貢舉等官,不久因與舊派政見有分歧,再次外調(diào)杭州。經(jīng)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蘇軾又一再被貶,最后貶為瓊州(今海南?。﹦e駕。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擅詞,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視百代”的稱譽?!队洺刑焖乱褂巍穼懹谒毁H,謫居湖北黃州之時。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學生自由放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停頓,讀出節(jié)奏。提示:(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2)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3)庭下/如積水孔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2.設置背景音樂,教師范讀課文。要
5、求學生:聽準讀音,聽出停頓和節(jié)奏,體悟作者的感情。3.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4.學生結合注釋,譯讀課文。要求:掌握文中重點字詞句的含義,男女生競賽。(學生口頭翻譯,教師巡回點撥指導)①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jīng)]有人與我同樂,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張懷民。)③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蓋,原來。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柏樹的影子。(3)選一學生復述課文,其余同學補充評價。(4)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結果,形成板書,理清全文思路,指導學生背誦。(5)學生根據(jù)板書提示,背誦課文。?四、研讀課
6、文,疑難探究1.提問: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明確: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2.提問:全句無一“月”字,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學生想像畫面,思考。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清;最后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游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入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一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五、精讀課文,與文本對話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小組討論,再搶
7、答,教師補充相關背景進行點撥補充)(1)作者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2)作者所寫夜景如何?(原句回答之后,賞析該句)你有何感受?(3)夜游期間,作者的心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提示:先找關鍵句,再體會作者心情)(4)你是如何理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答案預設:(1)一時因為作者被貶謫,心情郁悶、孤獨,想出去走走;二是因為月色很美(2)“庭下如積水孔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它給人的感受是空靈、皎潔、明靜……(3)引導圈點勾畫關鍵詞“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