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宋詩的理趣美

淺談宋詩的理趣美

ID:44390870

大?。?4.50 KB

頁數:3頁

時間:2019-10-21

淺談宋詩的理趣美_第1頁
淺談宋詩的理趣美_第2頁
淺談宋詩的理趣美_第3頁
資源描述:

《淺談宋詩的理趣美》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淺談宋詩的理趣美著名學者錢鐘巧在《談藝錄?詩分唐宋》中稱:“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誠如此言,宋詩喜歡議論,喜歡在詩中談論哲理。但許多宋詩在闡發(fā)道理時并非只是空洞枯燥、淡而無味的說教,而往往是寓之于形、伴之以趣,融形、理、趣于一?體,從而使宋詩呈現出獨特的理趣美。理趣,顧名思義,是要說理而有趣。這個說法是宋人先提出來的。包恢在《答曾子華論詩》一文中說:“古人于詩不茍作,不多作。而或一詩之出,必極天下Z至精,狀理則理趣渾然,狀事則事情昭然,狀物則物態(tài)宛然?!卑终J為凡“狀理”好的詩,必能做到“理趣渾然”。這方血的代表作品當推蘇軾的七絕《題西林壁》:橫看成林側成峰,遠近

2、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亦此山中。這首七絕從橫側、遠近、高低的不同視角去描繪廬山峰巒重疊、變化多姿的景色。作者用廬山面廿隨人的現象,啟發(fā)人們觀察事物要“出乎其外”,保持一定的距離。只有這樣,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乃至發(fā)現出美來。否則,就會被事物的一個局部、一個細節(jié)所阻礙,無法客觀、整體的把握事物特點。詩人在自己游山的感受的同時,也自然而然的揭示了“旁觀者清,當局者迷”這一古老哲理?!盃铍y寫Z景如在眼前,含不盡Z意如在言外”,語言淺近,哲理深刻,含有禪言偈語的機鋒,至今仍被人引用不疲。如果說“形”是一旨詩的軀體,那么“理”便是這首詩的靈魂,“趣”便是這首詩的性格。讀這類詩歌猶如和一

3、位幽默風趣的智慧老人在談話,既能讓你得到諄諄教誨,又讓你感到和藹可親。又如蘇軾的另一首七絕《唐道人言天目山上俯視雷雨,每大雷電,但聞云中如嬰兒聲,殊不聞雷震也》:己外浮名更外身,區(qū)區(qū)雷電若為神。山頭只作婆兒看,無限人間失箸人。唐道人是天目山中的一個道士,這首詩是作者與他交談后有感而作。離放電的云層越遠,聽到的雷聲就越低:身處雷電之下,雷電似有無窮威力,令英雄豪杰也驚怖失箸(用劉備典故)。作者山此歸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哲理:“雷霆之威”對于把浮名乃至生命置之度外的人是不起絲毫作川的。雷電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眾人熟視無睹,而詩人卻獨具慧眼,從人所共知的口然現象中開掘出令人耳廿一新的哲理來,既給人

4、以深刻的啟辿,乂別有趣味。宋詩的理趣往往是以生動具體的形象去表現特定的某個生活真理,如北宋王令的《紙鶯》:誰作輕鶯壯遠觀,似嫌飛鳥未多端。才乘一線憑風去,便有愚兒仰血看。未必碧?宵因可道,偶能終日遂為女。扶搖不起滄溟遠,笑殺技鵬似爾難。這首七律借物喻人,通過詠風箏,諷刺“憑風”而起的得勢小人和“仰血”而觀的“愚兒”,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詩中描寫飛箏迎風飛舞,巧偽多端賽過鳥兒,又一針見血的指出它并不能真正飛入“碧宵”,能終Id不載下地便算萬幸。整首詩詠物抒懷,出語辛辣,頗富理趣。宋代的一些道學家寫的詩,也注意到了詩中的“理”是應當有“趣”的。如南宋的朱熹有時就會放下嚴肅、古板的道學家曲

5、孔,寫出牛動活潑、意味深遠的詩作來。如下血這首《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冇源頭活水來。小小水塘因得有源活水的潺潺貫注方能清澈透亮,映照萬物,從而借呆喻理,闡述自己讀書的感受:只有多讀書,常讀書,才能不斷獲得新知識。整首詩筆調活潑,意蘊深遠,歷來被奉為治學格言。理趣,使宋詩星現出一種獨特的美感,它體現了宋代文人對?;?、對社會的新穎看法與獨到見解,也是宋代文人達觀、幽默個性的的反映。前面提到的《題西林舉》寫于宋神宗元豐七年,當吋蘇軾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副使,途中游廬山,游后于西林寺題壁留詩。由此可見,寫這首詩時正值蘇軾人牛失意、仕途受阻Z際,作者心中有苦

6、悶可想而知。但當他飽覽了廬山的萬千氣象后,心有所悟:人世間的名利得失不過是過眼云煙,官海沉浮也是人間的常態(tài),又何必為Z苦惱呢?'‘寵辱不驚,漫隨天上云卷云舒;去留無意,閑看庭前花開花落”。于是水到渠成,信手拈來,一首《題西林壁》做便千古流傳下來。品讀這類詩歌,無論對我們做人,述是作文,都不無啟辿。再來看看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是蘇軾在廬山西林寺醸上的題詩。蘇軾以大氣包舉的手筆,概括地抒寫了游覽廬山的總卬彖:從止血看廬山,它是一道橫亙綿長的山梁;從側血看,它又成為一座聳立峭拔的山峰。當你再變化距離、選擇不同的高度去看它時,

7、呈現在你眼前的廬山,是各式各樣互不相同的形象。從而詩人在后兩句不勝感慨:我們不能確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形象,就因為身在此山之屮,眼界受到局限的緣故。宇宙間的事事物物,乂何嘗不是立足點不同,觀察結果各異呢?葉紹翁的《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i枝紅杏出墻來。滿地的青苔,幽深清靜的花園。因怕人踩踏而閉門謝客。詩人木來興沖沖前來游園,不料被拒Z門外,這自然十分掃興。然而止當詩人佇立柴門Z外,滿心失望Z時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