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中庸之道復習》PPT課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第十四課中庸之道一、本課總的思想內(nèi)容中庸,不是“過”,也不是“不及”,是指在“過”與“不過”這兩個極端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指的是認識事物、看待問題時,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適當?shù)膽B(tài)度,恰到好處,絕不走極端,把握好一個“度”。中庸有原則,而非折衷主義。中庸的前提是義、禮,要達到“和”?!爸杏埂迸c“和”是通過做事適度在矛盾中求統(tǒng)一。中庸不是無原則地調(diào)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則下尋求矛盾各方的協(xié)調(diào)與和諧。中庸具體表現(xiàn):中德、中行、中禮、中和。二、本課的具體內(nèi)容中德(6.29)中行(11.16、4.10、13
2、.21、17.13)中禮(1.12、13.24、17.24)中和(13.23、)三、章節(jié)梳理6·29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北菊聝?nèi)容是中庸是一種道德(中德)?!驹u析】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為一種道德觀念,這是孔子和儒家尤為提倡的?!墩撜Z》中提及“中庸”一詞,僅此一條。中庸屬于道德行為的評價問題,也是一種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宋儒說,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常謂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中庸又被理解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對立雙方的任何一方,使雙方保持均衡狀態(tài)。中庸
3、又稱為“中行”,中行是說,人的氣質(zhì)、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互相牽制,互相補充。中庸是一種折衷調(diào)和的思想。調(diào)和與均衡是事物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相對的、暫時的??鬃咏沂玖耸挛锇l(fā)展過程的這一狀態(tài),并概括為“中庸”,這在古代認識史上是有貢獻的。但在任何情況下都講中庸,講調(diào)和,就否定了對立面的斗爭與轉(zhuǎn)化,這是應(yīng)當明確指出的。11·16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本章內(nèi)容是中庸的基本內(nèi)涵(中行)?!驹u析】“過猶不及”
4、即中庸思想的具體說明?!吨杏埂氛f,過猶不及為中?!暗乐恍幸?,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薄皥?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這是說,舜于兩端取其中,既非過,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為大圣。這就是對本章孔子“過猶不及”的具體解釋。既然子張做得過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兩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對此二人的評價就是:“過猶不及”。問:孔子認為子張和子夏誰更優(yōu)秀?要點:師過,商不及,即過猶不及。其實兩人都不優(yōu)秀,因為他們沒做到中庸。探究:“過猶不及”
5、強調(diào)了一個什么問題?你能舉個例子說明嗎?要點:過猶不及的含義:事情辦得過火,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強調(diào)處事有“度”。探究:怎樣理解“過猶不及”的內(nèi)涵?(《五年高考》P198)探究(課后練習一):“過猶不及”(中庸)和“折中主義”有何區(qū)別?要點:中庸,不是“過”,也不是“不及”,是指在“過”與“不過”這兩個極端之間尋求一種平衡。指的是認識事物、看待問題時,要不偏不倚,做人行事要采取適當?shù)膽B(tài)度,恰到好處,絕不走極端,把握好一個“度”?!罢壑兄髁x”把根本對立的立場、觀點、理論等無原則地調(diào)和在一
6、起?;咎攸c是或把矛盾的雙方等同起來,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雙方調(diào)和起來不分是非,不要斗爭。成語過猶不及:事情做得過分,就如同做得不夠一樣,不合適。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本章內(nèi)容是中行。【評析】這一章里孔子提出對君子要求的基本點之一:“義之與比。”有高尚人格的君子為人公正、友善,處世嚴肅靈活,不會厚此薄彼。本章談?wù)摰娜允莻€人的道德修養(yǎng)問題。問:本章指出行“中庸”的前提是什么?要點:符合道義,這是與人交往的依據(jù)。成語無適無莫:形容對人對事沒有偏向。13·21子曰:
7、“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本章內(nèi)容是中行?!驹u析】“狂”與“狷”是兩種對立的品質(zhì)。一是流于冒進,進取,敢作敢為;一是流于退縮,不敢作為??鬃诱J為,中行就是不偏不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氣質(zhì)、作風、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個方面,對立的雙方應(yīng)互相牽制,互相補充,這樣,才符合于中庸的思想。問:這一章,強調(diào)了一種怎樣的處事原則?要點:取兩中用——溫和的處事原則,強調(diào)了“權(quán)”的重要性(通權(quán)達變)。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規(guī)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同時,還可能出現(xiàn)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況。而中庸之道作為一
8、種切合實際的思想方法,必須與之相適應(yīng)。所以,當在具體實踐中運用“中”這一基本原則時,還必須根據(jù)實際情況而有所變通。這種應(yīng)變的靈活性就叫做“權(quán)”。問:孔子的“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與中庸之道是否矛盾?你如何理解?(《五年高考》P198)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北菊聝?nèi)容是中禮?!驹u析】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禮記·中庸》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睏钣龇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