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發(fā)展簡史.pdf

天文學發(fā)展簡史.pdf

ID:56058300

大小:287.22 KB

頁數(shù):20頁

時間:2020-06-20

天文學發(fā)展簡史.pdf_第1頁
天文學發(fā)展簡史.pdf_第2頁
天文學發(fā)展簡史.pdf_第3頁
天文學發(fā)展簡史.pdf_第4頁
天文學發(fā)展簡史.pdf_第5頁
資源描述:

《天文學發(fā)展簡史.pdf》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中國《書經》有世界最早(公元前2137年)的日食記錄,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國測定木星繞天一周的周期為12年。公元前十四世紀,中國殷朝甲骨文(河南安陽出土)中已有日食和月食的常規(guī)記錄,以及世界上最古的日珥記事。公元前十二世紀,中國殷末周初采用二十八宿劃分天區(qū)。公元前十一世紀,傳說中國周朝建立測景臺,最早測定黃赤交角。中國《詩經·小雅》上有世界最早(公元前776年)的可靠的日食記事。自公元前722年起,直至清末,中國用干支記日,從未間斷。這是世界上最長久的記日法。公元前約700年,中國甲骨文(河南安陽出土)上已有彗星觀察的記載。公元前七世紀,中國用土圭測定冬至和夏至,劃分四季。公元前687年

2、,中國有天琴座流星群的最早記錄。公元前611年,中國有彗星的最早記錄,這個彗星即后來得名的哈雷彗星。公元前七世紀,巴比倫人發(fā)現(xiàn)日月食循環(huán)的沙羅周期。公元前六世紀,中國采用十九年七閏月法協(xié)調陰歷和陽歷。公元前585年,發(fā)生第一次被預測的日全食(古希臘泰勒斯)。公元前440年,發(fā)現(xiàn)月球的位相以19年為周期重復出現(xiàn)在陽歷的同一日期(古希臘默冬)。公元前五世紀,提出日月星辰繞地球作同心圓運動的主張(古希臘歐多克斯)。公元前五世紀,論證大地是球形的,認為晨星和昏星是同一顆金星。并提出銀河是由許多恒星密集而成的(古希臘巴門尼德、德謨克利特)。公元前五世紀,提出月食的成因,并認為月球因反射太陽光而明亮(古

3、希臘阿那薩古臘)。公元前350年左右,戰(zhàn)國時代,編制了第一個星表,后稱“甘石星表”(中國甘德、石申)。公元前350年左右,戰(zhàn)國時,已認識到日月食是天體之間的相互遮掩現(xiàn)象(中國石申)。公元前四世紀,《天論》一書發(fā)表,提出地球中心說(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公元前四世紀,提出宇宙的原子旋動說,認為宇宙是在空虛的空間中,由無數(shù)個旋動著的、看不見的、不可分的原子組成(古希臘德謨克利特)。公元前三世紀,第一次用天文觀測推算地球的大小(古希臘埃拉托色尼)。公元前三世紀,第一次測算太陽和月球對地球距離的比例,太陽、月球和地球大小之比,又提出太陽是宇宙中心和地球繞太陽運轉的主張(古希臘亞里斯塔克)。公元前二世紀

4、,西漢《史記》中《天官書》一篇是最早詳細記載天象的著作(中國司馬遷等)。公元前二世紀,編制了第一個太陽與月亮的運行表和西方第一個星表;發(fā)現(xiàn)歲差,劃分恒星的亮度為六個星等(古希臘希帕克)。公元前二世紀,中國漢朝采用農事二十四節(jié)氣。公元前134年,中國漢朝《漢書·天文志》有新星的第一次詳細記載。公元前104年,漢朝編造了《太初歷》,載有節(jié)氣、朔望、月食及五星的精確會合周期。這是中國歷法的第一次大改革,但精度較差(中國落下閎、鄧平等)。公元前一世紀,西漢發(fā)明渾儀,用以測量天體的赤道坐標(中國落下閎)。公元前46年,羅馬頒行儒略歷(舊歷)。據(jù)《漢書·五行志》記載,公元前28年,中國有世界上最早的太陽

5、黑子記錄。公元元年~公元1500年一世紀東漢時期,創(chuàng)制黃道銅儀,并發(fā)現(xiàn)月球運行有快慢,測定了近點月(中國賈逵)。一至二世紀東漢時期,創(chuàng)制成水運渾天儀(即渾象儀或天球儀),測出太陽和月球的角直徑都是半度,黃赤交角為24度。提出月光是日光反照的看法。在《渾天儀圖注》和《靈憲》等書中,總結了當時的“渾天說”(中國張衡)。二世紀,編制成當時較完備的星表,并首先發(fā)現(xiàn)大氣折射星光現(xiàn)象(古希臘托勒密)。二世紀,《偉大論》中用本輪和均輪的復雜系統(tǒng),詳細闡述“地球中心說”(古希臘托勒密)。230年前后,三國魏時發(fā)現(xiàn)日、月食發(fā)生的食限,并推算月食分數(shù)和初虧的方位角(中國楊偉)。330年前后,晉朝發(fā)現(xiàn)歲差,測定冬

6、至點西移為每五十年一度,比西方準確。并作《安天論》,認為天之高不可量,但仍有其極限,諸天體自由運動于此極限之下(中國虞喜)。四世紀,后秦時發(fā)現(xiàn)大氣折射星光的現(xiàn)象,并給予正確解釋(中國姜岌)。五世紀南齊時,編制了《大明歷》,首次把歲差計算在內,并精確測定了交點月和木星一周天的時間,是中國歷法的第二次大改革(中國祖沖之)。六世紀,北齊時發(fā)現(xiàn)冬夏太陽運行有快慢(中國張子信)。中國民間流傳隋朝丹元子著《步天歌》七卷,對當時普及天文知識起了很大作用。七世紀,唐初王希明纂漢晉志以釋之。619年,唐朝編造了《戊寅元歷》,改平朔為定朔,是中國歷法的第三次大改革(中國傅仁鈞)。725年,進行世界上第一次實測子

7、午線的長度(中國南宮說)。八世紀初唐代,用梁令瓚造的黃銅渾儀測量星宿位置,發(fā)現(xiàn)星的黃道坐標和古代不同(中國僧一行)。81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達哈利發(fā)阿爾·馬蒙組織下,在美索不達米亞實測了子午線的長度。十世紀,精確測量了黃赤交角,改進了歲差常數(shù),編制成更為精確的日月運行表(阿拉伯阿爾·巴塔尼)。十世紀,編制哈卡米特天文表(阿拉伯伊本·尤尼斯)。1054年,中國《宋史》中,有超新星爆發(fā)的第一次記載,該超新星的殘骸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