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詩經(jīng)騶虞》新釋》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詩經(jīng)·騶虞》新釋主講人:艾春明一、已有的種種釋讀及其局限《召南·騶虞》,雖只有短短六句,卻是《詩經(jīng)》中給讀者理解帶來困難較多,爭論歷久不絕的一首。詩文如下:彼茁者葭,壹發(fā)五豝,于嗟乎騶虞!彼茁者蓬,壹發(fā)五豵,于嗟乎騶虞!爭論的焦點主要圍繞這樣幾個問題:(1)對“騶虞”一詞的理解,即騶虞是官名還是所謂義獸。(2)對“發(fā)”或“壹發(fā)”的解釋,即“壹”是數(shù)詞同“一”還是語助詞,若是數(shù)詞,那么“一發(fā)”是指射一枝箭還是四枝、十二枝?抑或如有人所說,“發(fā)”通“撥”,指撥開蘆葦。(3)對詞義的不同理解引出對全詩主題的爭執(zhí),主要有春日田獵,
2、驅(qū)除害獸說;舉行一種儀式之詩[1],狩獵儀式咒語說;【2】贊頌獵人說【3】和表面贊揚獵人,實際是對獵人的諷刺說;【4】還有人認為該詩是貴族強迫奴隸中的兒童給他牧豬,并派小官監(jiān)視牧童的勞動,牧童唱出這首歌【5】。但是,已有的各種釋讀均會產(chǎn)生矛盾,在全篇詩義的貫通上有明顯缺環(huán)。簡疑辯之:(1)釋“壹發(fā)五豝”為射一箭而中了五只豬,認為全詩是贊美獵人的高超本領,則夸張似嫌太離譜,根本沒有可能。(2)釋“壹發(fā)”為十二枝箭,于射藝雖然顯得合理了,而且又似乎有文獻及考古方面的證據(jù),但還是無法彌合更深層的矛盾——不管“騶虞”是官名還是指不食
3、生物的所謂義獸,按詩中描繪,狩獵時間是在“彼茁者葭”、“彼茁著蓬”初春、早春季節(jié),而古代此時正是禁獵期。《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命祀山林川澤,犧牲毋用牝。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爸俅褐隆憬叽?,毋漉陂池,毋焚山林。……是月也,祀不用犧牲”。“季春之月……田獵罝罘羅網(wǎng)畢翳獸之藥,毋出九門?!贝杭窘共煞O獵,是出于對動植物資源的生息保護的需要,很久以來人們已經(jīng)形成共識,乃至上升為禁忌、道德、律令等種種成文法或不成文法,所以才會有文獻里大量的相關記述。如《孟子·梁惠王上》:“王曰數(shù)
4、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抖Y記·祭義》:“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等等。從《禮記·月令》看,整個春季都嚴格禁獵,因為春天是動物的繁殖期,為利于鳥獸生息長養(yǎng),特別強調(diào)平常祭祀都不用牲,意義重大不能不用牲的四時之祭,在孟春也要求“毋用牝(不用母畜為牲)”,三月孟春時更是連網(wǎng)羅等獵具都嚴格盤查勿出城門。按照《月令》,正式而有較大規(guī)模的田獵活動在秋冬季,也是為了不沖擊、干擾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春夏兩季都禁止大規(guī)模田獵。這里不能不指出的是,初夏的禁獵稍有松
5、懈,《月令》曰“孟夏之月……是月也,驅(qū)獸毋害五谷,毋大田獵?!辈荒芊裾J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在禮崩樂壞、諸侯力政的情況下,會有某些候王貴族、借“驅(qū)獸毋害五谷”名義行田獵之樂或耀武揚威,但這終究是不義之舉,不能編到《詩經(jīng)》里去歌詠贊頌。以傳統(tǒng)的理解,能夠“一發(fā)五豝”、“壹發(fā)五豵”,決不是驅(qū)獸保護莊稼的個人小規(guī)模打獵,而是有組織有一定規(guī)模的貴族活動。況且,在許多游獵民族那里,也有春天不殺母、不殺幼(小崽)的習俗或律令,本詩中所大量射殺的豝和豵恰恰是母獸和幼獸。明顯的悖禮和不義,怎能和“騶虞”作為義獸的不殺生統(tǒng)一起來?怎么能配得上對偉大的
6、獵人或君主的贊美?(3)將全詩視為狩獵前向“騶虞”24拜祭儀式上吟誦的咒語,希冀多得成果而已的胡言亂語,自然可以就不顧一發(fā)五中的可能性有多大了,但此種理解還是無法適合前述射獵活動中的道德原則?!对娊?jīng)》與稍后的《楚辭》大不相同,它顯示了中原史官文化已經(jīng)替代巫官文化的統(tǒng)治地位,原始蒙昧時期的魔咒意味(難以理解的隱喻)已消退殆盡。即便本詩產(chǎn)生于亙古之初,其確切含義無從考察也不必深究,經(jīng)過周人的理性選擇之后其詩義也會發(fā)生變化。那么不可考的原始魔咒義,與周代人吟誦使用時的理解義,哪一個才是今天應該承認的正確釋讀?況且魔咒隱喻義的轉(zhuǎn)化過
7、程中還可能有多重未知義,那么為這首小詩求解就是徒勞無益?(4)如高亨將“發(fā)”釋為“撥”,句意為“言一撥開蘆葦發(fā)現(xiàn)五頭小野豬”全詩為牧童面對經(jīng)常打罵他的貴族派來的監(jiān)官(指“騶虞”)唱出的歌謠。這樣倒是完全沒有了不義的嫌疑,卻仍有疑點難以圓說:即“彼茁者葭”、“彼茁者蓬”的景象與“撥”的動作之間不是很合情理?!白隆笔遣莩跎鸂?,初生的蘆葦還很低矮,尚遮掩不住豬的身影,初生的蓬草更矮,還在地皮上,何言分撥才見到豬的呢?二、新釋:《騶虞》是反應物候觀查的民間謠諺在筆者看來,這首詩并不晦澀難解,更不是無解,只是沒有找到合適鑰匙。(1)“
8、壹發(fā)五豝”之“發(fā)”解這首小詩的關鍵是對“發(fā)”字含義及用法的訓釋。“發(fā)”字在這首詩里既不是發(fā)射,也不是“撥”的假借,而是發(fā)育、長育的意思。在《詩經(jīng)》及先秦典籍里,雖然沒有直接形容動物家畜發(fā)育生長的其他例子,但發(fā)字有“啟”或“起”之意,由此引申出使某物或指稱某物變大、變活、變松,進而又有發(fā)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