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國風論文審美積淀論文:《詩經(jīng)》國風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詩經(jīng)》國風論文審美積淀論文:《詩經(jīng)》國風中的“有意味的形式”

ID:6121235

大小:45.00 KB

頁數(shù):10頁

時間:2018-01-03

《詩經(jīng)》國風論文審美積淀論文:《詩經(jīng)》國風中的“有意味的形式”_第1頁
《詩經(jīng)》國風論文審美積淀論文:《詩經(jīng)》國風中的“有意味的形式”_第2頁
《詩經(jīng)》國風論文審美積淀論文:《詩經(jīng)》國風中的“有意味的形式”_第3頁
《詩經(jīng)》國風論文審美積淀論文:《詩經(jīng)》國風中的“有意味的形式”_第4頁
《詩經(jīng)》國風論文審美積淀論文:《詩經(jīng)》國風中的“有意味的形式”_第5頁
資源描述:

《《詩經(jīng)》國風論文審美積淀論文:《詩經(jīng)》國風中的“有意味的形式”》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學術(shù)論文-天天文庫。

1、《詩經(jīng)》國風論文審美積淀論文:《詩經(jīng)》國風中的“有意味的形式”摘要:《詩經(jīng)》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光輝起點,其中十五國風反映了周初至春秋中葉500多年間社會各個階層的喜怒哀樂,蘊含著深厚的情感。本文試著以“有意味的形式”的觀點對《詩經(jīng)》國風的抒情形式進行新的觀照。本文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對“有意味的形式”進行了界定,第二至第四部分則是分析三類“有意味的形式”。通過分析《詩經(jīng)》國風的“有意味的形式”可以使我們對這部古代詩歌文化的精品有更深地體會,并對當時的文化有進一步的理解。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國風;“有意味的形式”;審美積淀作為中國古代詩歌以及現(xiàn)實主義詩作

2、的光輝起點,《詩經(jīng)》奠定了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tǒng),其中國風貢獻尤為突出。它那由充實的內(nèi)容,豐富深厚的感情,優(yōu)美的音樂積淀而成的“有意味的形式”構(gòu)成了《詩經(jīng)》的獨特價值,那“有意味的形式”至今仍然感染著無數(shù)的讀者。一、“有意味的形式”的界定“有意味的形式”這個概念首先是由英國文藝批評家克萊夫貝爾提出來的,“這一理論認為藝術(shù)作品的基本性質(zhì)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作品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間的獨特方式的排列﹑組合起來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著作品,能夠喚起人們的審美情感。”[1]這一概念的提出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但這一概念有其不足之處。著名美學家李澤厚認為這個理

3、論“陷在循環(huán)論證中不能自拔”,[2]童慶炳先生也認為這一理論否定了藝術(shù)同現(xiàn)實人生﹑生活情感﹑功能要求以及主題思想的聯(lián)系,是一種形式主義理論。兩位學者也都各自提出了完善這個概念的方法。李澤厚認為這個理論如果加上審美積淀論的界說和解釋,即可擺脫循環(huán)論證的困境。童慶炳則認為需將這一理論置于人類審美經(jīng)驗之上才能使其具有科學的內(nèi)涵,他提出“形式之所以有意味是因為它們內(nèi)蓄著一定的社會歷史內(nèi)容和人類的審美情感,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事物的形式不斷地作用于人們的生活,人們也在不斷認識它們的過程中把它們主觀化﹑情感化﹑心靈化,久而久之,這些形式就成為人類情

4、感與意識較為固定的表現(xiàn)”。[3]將李澤厚和童慶炳的理論加以審視,會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從“審美積淀”這個角度出發(fā)來完善“有意味的形式”這個概念的。那么本論文在參考以上兩位學者觀點的基礎上將“有意味的形式”定義為“作品的各要素之間以獨特方式組合起來的內(nèi)蓄著一定的社會歷史內(nèi)容和人類的審美情感的形式”。本文討論國風中的“有意味的形式”,姑且從“內(nèi)容積淀的形式”、“感情積淀的形式”、“音樂積淀的形式”三方面來分析,在這三個方面中,后兩個方面又是在前一個方面的基礎上形成的。以此讓我們來領略國風的“有意味的形式”。二、“內(nèi)容積淀的形式”《詩經(jīng)》中“興”的手法歷來為文人所

5、稱道,但究竟何為“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興之特殊,或許即在于“它對詩人是如此直接,而于他人則往往其意微渺”。[4]“興”對那個時代的讀者是否也如今天的讀者這樣難測其意呢?趙沛霖先生認為《詩經(jīng)》中的一些比較常見的“興”,有其特定的神話﹑巫術(shù)﹑宗教的遠古歷史背景,“是出于一種深刻的宗教原因”。[5]例如鳥與祖先崇拜,魚與生殖祈禱,樹木與宗廟社稷崇拜有語言難以解說的關(guān)系。這種觀點可備一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原始興象也漸漸成為審美的一部分,并日益失去了原來的具體的宗教內(nèi)容,而沉淀抽象為一種形式,即一種“有意味的形式”。正如童慶炳所說“它們從現(xiàn)實的具體

6、事物身上分化出來而成為獨立的具有穩(wěn)定性的審美對象時,盡管他們與自己曾經(jīng)擁有的社會功利內(nèi)容及目的之間呈現(xiàn)出明顯的疏離狀態(tài),而它們都由于能與人們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審美經(jīng)驗和審美心理結(jié)構(gòu)相對應,因而依然能給人們以‘有意味的形式’的審美感受,從而達到情感上的交流?!盵6]比如魚意象。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就指出魚與原始先民祭祀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魚代表著種族繁殖。隨著時代的變遷,原始先民們的祭祀活動已不復存在,魚所扮演的角色也蕩然無存,但它所象征的生殖繁衍之意卻留存了下來。在《詩經(jīng)》國風中,以魚起興的詩幾乎都牽扯到男女之間的情愛,也即是生殖繁衍的高雅

7、說法,如“魴魚赪尾,王室如燬。雖則如燬,父母孔邇”。然而另外一些興的原始意義并沒有流傳下來,它所包含的人類早期的神秘想象的情感也已模糊不清,留存下來的是失去了內(nèi)容的形式,但由于這些形式是經(jīng)過“審美積淀”的,所以我們依然能夠從中領略到那神秘情感的吉光片羽?!对娊?jīng)》國風中有一些棄婦詩或懷人詩,以“日月”比興開頭,如“日居月諸,照臨下土。乃如之人兮,逝不古處。胡能有定,寧不我顧”(《邶風日月》);“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邶風柏舟》);“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遠,曷云能來”(《邶風雄雉》)。這些詩中均以日月代指丈

8、夫。而這些詩又皆出于衛(wèi)地,這是否與衛(wèi)地遠古先民某種祭祀活動有關(guān)呢?由內(nèi)容積淀為形式,再由形式領略內(nèi)容,這便是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quán)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quán)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