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老師論文——真善美

申老師論文——真善美

ID:8831666

大小:60.00 KB

頁數(shù):8頁

時間:2018-04-08

申老師論文——真善美_第1頁
申老師論文——真善美_第2頁
申老師論文——真善美_第3頁
申老師論文——真善美_第4頁
申老師論文——真善美_第5頁
資源描述:

《申老師論文——真善美》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翻譯研究中的“真”、“善”、“美”申連云摘要:我國從古至今的翻譯實踐可以概括為“求美”、“求真”和“求善”三種模式或三個階段,分別體現(xiàn)在“文”與“質(zhì)”、“直譯”與“意譯”和“歸化”與“異化”的論爭中。三種模式或階段的興替與一定的政治、美學和文化力量緊密相關。我國的翻譯研究在跨越了從“求美”到“求真”到“求善”的歷程后,變得全面和豐富起來。關鍵詞:中國翻譯史;“文質(zhì)之辯”;“直譯意譯之爭”;翻譯倫理Abstract:ThefulllengthoftheChinesehistoryoftranslationcanberoughlydividedintothreediachronicsta

2、gesorpracticalmodelsof“beauty”,“fidelity”,and“goodness”,whichwererepresentedincontroversiesoverbeautifiedvs.unadornedtranslation,literalvs.liberaltranslation,foreignizedvs.domesticatedtranslation.Riseandfallofthethreemodelswerecloselyrelatedtopolitical,aesthetical,andculturalforceswhichwereprev

3、elentwhenthechangestookplace.TranslationstudiesinChinahasbecomecomprehensiveandenrichedasaresultoftherevolutions.Keywords:theChinesehistoryoftranslation;thecontroversyoverbeautifiedvs.unadornedtranslation;thecontroversyoverliteralvs.liberaltranslation;theethicsoftranslation0.前言概而言之,人類一切有價值的活動不外

4、乎對真善美的追求。這種追求自然也體現(xiàn)在翻譯活動之中;但在不同時期和發(fā)展階段,人們對某一方面有所側重,形成一定的實踐模式。第一階段側重于求美,第二階段側重于求真,現(xiàn)階段人們的興趣似乎集中在翻譯的善惡問題上。誠然,人們對翻譯基本問題,如翻譯原則、翻譯標準、翻譯方法的討論是貫穿始終的,但不同階段論證角度或最后落腳點是不同的。在我國的翻譯實踐中,“文質(zhì)之辯”的落腳點是美,“直譯意譯之爭”的落腳點是真,“歸化”與“異化”的討論則是為了論證善。本章從真善美的角度,對翻譯研究的這三個階段做粗略概括和勾勒。為了增加這種分期的有效性,有兩點需要說明。首先,這三個階段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時劃分,而是從翻譯

5、實踐的角度,對大規(guī)模翻譯活動開始以來的我國翻譯歷史進行理論總結的產(chǎn)物。作為劃分翻譯者實踐之歷史時期的“求美”、“求真”或“求善”,不過是表明在某一歷史時期中,某一種實踐模式占主導地位,而決不是說另外兩種實踐模式在這一歷史時期完全不存在。實際上三種模式處在一種有差異的和諧中,共同存在于每一歷史時期,只不過在某一歷史時期,某一模式占主導地位,成為主流。翻譯實踐中三種模式之間的對立,只不過表明在對翻譯實踐的相關本質(zhì)和目的的理解上,存在著差異;進而廣之,也表明人們在對世界的理解,特別是在對社會生活領域的理解上,存在著差異。其次,我絕沒有認為三個階段或三種模式可以被納入到一種進步的序列中去;也

6、就是說,并不認為后面模式是對前面模式的完善或超越。具體說,求真模式的出現(xiàn)和來臨并沒有完全取代求美模式,求善模式也沒用取消求真模式的合法性。我的興趣只在于,理解使三種模式的出現(xiàn)成為可能的社會條件,理解導致三者之命運發(fā)生變化的因素。盡管如此,這樣三種實踐模式的劃分依然是有益的,即使是作為一種“理想范型”,它也有助于揭示當前關于翻譯本質(zhì)(再現(xiàn)、改寫)、標準(忠實、促進人類的進步與福祉)、方法(直譯意譯、歸化異化)爭論的實質(zhì),以及譯者可以采取的策略的限度。1.對“美”的訴求中國傳統(tǒng)譯論具有深厚的審美意味,老子“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斷語好像專門針對翻譯說的,內(nèi)容與形式的對立似乎無法調(diào)和。我國

7、歷數(shù)百年之久的佛經(jīng)翻譯史上始終存在著“文”、“質(zhì)”兩派的論爭,爭論中滲透著中國式的對美的理解和強調(diào)。但凡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穢也[1:32]。這是被梁啟超譽為“譯界第一流宗匠”我國東晉著名譯經(jīng)大師鳩摩羅什的重“文”主張,強烈的好惡和審美意志躍然紙上。在實踐中,羅什“對于原本,或增或削,務在達旨”[1:60]。與同時期“質(zhì)派”道安所謂“盡從實錄,不令有游言損字”者,或與維祗難所謂“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