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弗吉尼亞·伍爾夫如何閱讀》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弗吉尼亞·伍爾夫:如何閱讀別對你的作家頤指氣使;努力成為他。做他的同事和幕僚。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在《如何成為一名好讀者》的專題論文中寫道:“思想、大腦、刺痛的脊柱頂端才是或者說應該是用作一本書上的唯一工具。”FrancineProse指導讀者像作家一樣閱讀時建議道:“讀者的部分工作就是要弄明白一些作家為何能長久不衰?!焙嗬?米勒回顧自己的一生閱讀生涯時總結:“邂逅某些書本,如同偶遇生命中的別樣景象、或者另外的想法。所有的邂逅都相互關聯(lián)而不孤立?!笨墒?,人到底應該怎樣讀書?怎樣把書讀好?這正是弗吉尼亞.伍爾夫在1925年題為《應該怎樣讀書?》的文章中解惑的問題?!兜诙€普通讀者》收藏了包括這篇
2、文章在內(nèi)的共26篇精煉文章,讓我們領略了伍爾夫對批評論的批判,得到文學吉光片羽的享受。伍爾夫在文章開篇就反駁了閱讀的主觀性。半個世紀后約翰.斯坦貝克就寫作提出六點永不過時的建議時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伍爾夫是這樣寫道:關于閱讀,一個人能給別人唯一的建議就是,不要聽取任何建議,跟著自己的感覺,運用自己的推理能力,來得出自己的見解。如果在這一點上你我打成共識,那么我才能無拘無束地提出幾點想法和建議;因為這樣你才不會讓我的想法和建議束縛住你的獨立性。獨立性是讀者擁有的最重要的品質。畢竟,關于書籍能制定什么條條框框呢?滑鐵盧戰(zhàn)役無疑發(fā)生在具體的某一天,可是,作為戲劇,《哈姆雷特》就是要比《李爾王》好嗎?沒
3、有人能這么說。每個人只能為自己找出答案。把重裘長袍的權威引入到我們的圖書館里,讓他們告訴我們怎樣閱讀,閱讀什么,為我們閱讀的內(nèi)容打上什么樣的觀點,這樣就毀掉了自由的靈魂。自由是圖書館圣地里的氣息。我們在別的其他地方都會受到法律和習俗的約束。唯獨這里沒有。她提醒著不要將以往的看法和先入為主的觀念帶入閱讀中來:很少人看書時會想這個問題:看書能給我們帶來什么。絕大多數(shù)常見情形是,我們帶著混沌而又零碎的想法接觸書本,遇到小說就會說故事應該是真的,遇到詩歌會說情感應該是假的,遇到自傳會說傳記中應該有夸張成分,遇到歷史會說記錄應該加強我們的偏見。如果我們讀書時能拋棄掉這些先入為主的觀點,就會起了一個令人欽
4、佩的開端。別對你的作家頤指氣使;努力成為他。做他的同事和幕僚。如果你一開始就踟躕、保守、持批判的看法,那么你就阻擾了自己從閱讀中獲得最大程度的受益。而如果你盡可能地敞開心懷,那么第一個句子的轉折和修辭方式的變化,這些不易察覺的細膩手法提醒著你、暗示著你,并把你帶到一個與眾不同的人面前。沉浸其中,熟識這個人,不久你就會發(fā)現(xiàn)你的作家在給你,或者說試著給你一些清晰得多的東西。伍爾夫提醒我們閱讀寫作的技巧相互滲透:也許理解小說家寫作的基本綱要,最快的方法不是通過閱讀,而是通過寫作,親身體驗遣詞造句的風險和艱難。她認為:運用想象力本身就是一種特別的技能。閱讀小說一項艱難而又復雜的藝術。如果你打算充分體會
5、小說家——偉大的藝術家?guī)Ыo你的體驗,你不僅要具備足夠細膩的洞察力,還要運用上足夠大膽的想象。作為一名無可救藥的古老日記和信件的愛好者,我特別為伍爾夫對這種文學上的窺伺魅力的見解所吸引——尤其想到伍爾夫自己出了名地記了大量日記。我們必須要問自己,一本書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作者經(jīng)歷的影響——要讓一個人來詮釋作者到多大的程度才算安全?我們要在多大程度上抵制或回避這個人在我們心中喚起的同情或厭惡?文筆如此細膩,角色才會如此深入人心。這些問題壓在我們的心頭上。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閱讀作者生平和日記。我們必須自己找出答案。因為像在這樣仁者見仁的問題上,再也沒有比受到別人喜好的引導更糟糕的了。與此同時,我們讀類似
6、的書還抱有另外一個目的,不是為了更多地了解文學,不是為了熟識一些名人,而是為了喚醒、運用我們的創(chuàng)造性力量。伍爾夫繼而談到詩的意象的聯(lián)綴跳躍。關于“詩是什么”、“好詩具備哪些要素”,他人寫過不少著名的沉思錄,伍爾夫也補充了自己的見解。詩歌的感染力深刻而又直接。在讀詩的時候,除了詩歌本身喚起的情感,我們再也感受不到其他。這時,我們感受到了多么深邃的情感深度——我們是怎樣猝不及防而又完完全全地沉浸其中。什么也抓不住,也沒有任何事物令我們在傲游中駐足……詩人總是與我們同行在同一時代。我們此時的存在狀態(tài)成為話題的中心,受到限制,如同處在一場劇烈的個人情感波動中。接著,情感如同漣漪一般在我們的腦海里向更廣
7、泛的地方擴散開來;觸及到久遠的感受;于是這些感受產(chǎn)生回想,形成判斷;然后我們意識到這些回想和反思。詩歌的表達張力覆蓋了情感的廣闊天地。但是,伍爾夫提醒我們,盡管體驗本身具有迷一般的魅力,可閱讀的真正受益來自于醞釀階段;在這一階段,短暫的印象與更深層次的想法一樣同一、直白:第一個過程以最大的理解程度接受印象,只不過是閱讀過程進行到一半;這一過程必須要靠另一半來完成,如果我們希望從一本書中領略到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