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陽山隧道右線設計

云陽山隧道右線設計

ID:18778966

大?。?15.37 KB

頁數(shù):28頁

時間:2018-09-23

云陽山隧道右線設計_第1頁
云陽山隧道右線設計_第2頁
云陽山隧道右線設計_第3頁
云陽山隧道右線設計_第4頁
云陽山隧道右線設計_第5頁
資源描述:

《云陽山隧道右線設計》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1工程概況1.1隧道概況云陽山隧道分布于茶陵縣縣城東側的云陽山,處于106國道南側。隧道進口位于茶陵縣平水鎮(zhèn)把集村,出口位于云陽山林場四工區(qū)赤松仙村。本隧道中部主體為標準間距分離式上下行隧道,進、出口為小間距隧道。隧道右洞樁號為YK73+440~YK76+676,長3230m,考慮隧道所處位置地形、地質條件、施工方法、綜合造價等因素,隧道大部分地段左右洞室測設線間距控制在40m左右,衡陽端最小間距18.7m,炎陵端最小距離9.4m,兩端按小間距隧道設計。隧道左右線進出口及洞身段均位于直線或不設超高的

2、圓曲線上。左右線隧道進口及主體位于1.95%的上坡段,出口位于0.44%的下坡段。1.2地形地貌隧道衡陽端洞口位于茶陵縣平水鎮(zhèn)把集村,炎陵端洞口位于云陽山林場四工區(qū)赤松仙村。衡陽端洞口附近海拔150~160m,炎陵端洞口附近海拔190~200m。東側山坡整體坡度約27°,西側山坡整體坡度約20°,坡面溝壑縱橫。本隧道所在山地地形起伏大,山高坡陡,沿線地表植被發(fā)育,山內(nèi)人煙稀少,但云陽仙隧道位于106國道南側,隧道洞口與106國道相距較近,且有簡易公路相通,交通較便利。1.3地質條件1.3.1地質構造

3、隧道區(qū)處于一舒緩的復式背斜中,褶皺軸線與隧道軸線大角度相交。局部地段發(fā)育有小褶皺,如SYK7、SYK12孔孔位處。褶皺軸線走向20~30°,向北東20~30°方向傾伏。隧道沿線無區(qū)域性斷層分布,但小規(guī)模斷層較發(fā)育,斷層寬度小于10m,一般3~5m,傾角大于50°,傾向東、西斷層均有發(fā)育。斷層帶內(nèi)巖石破碎、一般劈理發(fā)育。斷層走向與褶皺軸線相近。1.3.2地層巖性勘探區(qū)的主要地層如下:第四系(Qh)主要為坡積亞粘土分布,含碎、塊石,沖溝內(nèi)分布的洪積塊(漂)石對隧道無影響。1.填筑土:褐、深褐色粘性土,結

4、構松散。在衡陽端洞門附近分布,厚度1.2m。2.塊(漂)石:灰、黃等雜色,在沖溝分布,為洪積成因,成分以石英砂巖巖為主,粒徑大者達1~2m,稍具磨圓。3.亞粘土:分布在較平緩的地段,其中以衡陽端洞門附近(ZK73+442~+590、YK73+440~+610)分布廣泛,為坡積成因,可~硬塑,一般夾強~弱風化石英砂巖碎石、塊石。據(jù)地表觀測,塊石粒徑一般0.5~1m,大者達2m以上,棱角~次棱角狀,鉆孔揭露最大厚度達5.8m。厚度一般為4~6m,但局部厚度可達10m以上。侏羅系中統(tǒng)(J2)巖性以灰~深灰

5、色中厚~厚層石英砂巖為主夾炭質頁巖、粉砂質泥巖等。炭質頁巖夾層主要出現(xiàn)于下部和上部,局部夾不穩(wěn)定的無煙煤層。分布于K75+376~K76+365.6(YK75+377.1~YK76+375.7)段地表,地層總體傾向東~北北東,傾角10~20°為主,推測洞身處無本層分布。泥盆系中統(tǒng)易家灣組(D2y)巖性為泥巖夾泥質粉砂巖、砂巖,黃色夾小斑狀白色、部分為淺紫色、褐色等。全風化呈硬塑~堅硬土狀,粘粒含量不均、一般含量較少,遇水易軟化。分布于隧道進口附近(YK73+442~+570、YK73+440~+58

6、0)。地表未見出露,與下伏諸地層均為角度不整合接觸。泥盆系中統(tǒng)跳馬澗組(D2t)按宏觀巖性組合特征可將該套地層分成上、下兩段。上段(D2t2)巖性以紫色板狀頁巖、中~厚層石英砂巖、含礫石英砂巖等組成,夾硅質泥巖。下段(D2t1)巖性為灰~灰綠色中厚~厚層狀中細粒石英砂巖為主夾含礫石英砂巖,局部夾淺灰色薄層狀硅質泥巖,普遍具深色斑點。巖石普通具有不均一的變質,巖性堅硬。該組地層總體特征是下段石英砂巖質較純,單層厚度較大,所夾硅質泥巖等夾層厚度小、所占比例低。上部地層以紫色板狀頁巖、中~厚層石英砂巖、含

7、礫石英砂巖等呈韻律分布,巖石單層厚度較小,顏色較深、較雜。分布于ZK73+570~ZK74+280(YK73+580~YK74+275)、ZK74+680~ZK76+638(YK74+685~YK76+670)等段。大致以ZK74+840為界,該點以西巖層向290°~310°傾斜,傾角30°~50°為主,該點以東巖層向北東~東傾斜,傾角10°~20°為主。奧陶系中統(tǒng)(O2)巖性以深灰~灰黑色炭質板巖夾灰~深灰色變質砂巖,其中變質砂巖多以厚層狀分布,總體約占30%左右,炭質板巖含炭量較高、污手。炭質板

8、巖較堅硬,變質砂巖巖性堅硬。該套地層出露于ZK74+280~+680(YK74+275~+685)段,地表無該層出露,只在SZK12孔下部揭露,巖層傾角一般40°左右。1.3.3水文地質條件勘察區(qū)內(nèi)的地下水按其賦存的介質可分為如下三類。一是覆蓋層中的孔隙水,主要賦存于碎石土中,主要靠大氣降水補給,碎石土普遍較松散,在平緩的地段降水易滲入,但在坡面較陡的地段,降水大部分以面流的方式向下排泄,對地下水的補給較弱。粘性土層透水性差,為相對隔水層。二是基巖裂隙水,主要是賦存于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