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道德生成的土壤論文

生活——道德生成的土壤論文

ID:25586634

大小:53.50 KB

頁數:7頁

時間:2018-11-21

生活——道德生成的土壤論文_第1頁
生活——道德生成的土壤論文_第2頁
生活——道德生成的土壤論文_第3頁
生活——道德生成的土壤論文_第4頁
生活——道德生成的土壤論文_第5頁
資源描述:

《生活——道德生成的土壤論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生活——道德生成的土壤論文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的故事,一個12歲小女孩的故事,一直烙印在我的記憶里。那是從江蘇衛(wèi)視2006年12月25日的《服務先鋒》節(jié)目中看到的關于李牧瑤的現場專訪:李牧瑤,12歲,一個鄭州小姑娘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的故事,一個12歲小女孩的故事,一直烙印在我的記憶里。那是從江蘇衛(wèi)視2006年12月25日的《服務先鋒》節(jié)目中看到的關于李牧瑤的現場專訪:李牧瑤,12歲,一個鄭州小姑娘,清秀,可愛。她曾經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兩年前,牧瑤的父母先后患上了尿毒癥和乳腺癌,都不能工作,為治病還欠了很多債,家里的房子越換越小,家具、電視一

2、樣樣地減少,一家三口每天的伙食費只有一塊多錢……從此,本人也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以及股骨頭壞死的牧瑤,在學習的同時,挑起了很多的家務,而且,還想著法兒去掙錢,賣花就是她想到的掙錢辦法。主持人訪談時,跟她有下面幾句對話:“放假了,應該玩玩了,可是你為什么還要出去干活呢?”“因為爸爸媽媽生病了,沒什么營養(yǎng),我想出去掙點錢給他們買點營養(yǎng)品?!薄澳敲茨阆M軌驋甓嗌倌兀俊薄安还芏嗌?,能掙點就行?!睘榱嘶I集批花的本錢,牧瑤就每天從極少的伙食費里一點一點地“摳”下來積攢起來;為了避免父母難過,就瞞著他們盡量到遠一點的地方去賣花;晚上回來太晚引起爸爸媽媽的懷疑,就謊稱在同學家做

3、作業(yè)睡著了……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真情故事,它久久地、深深地感動著我、震撼著我,也喚起了我對德育的沉思:當今德育為何如此無力、無效和無奈?德育的真正出路究竟在哪里?由“牧瑤的故事”,筆者想到近年拜讀的關于生活教育的許多文章,忽然明白了為什么學界有那么多人撰文抨擊當今教育遠離了生活、為什么學校有那么多老師慨嘆當今教育缺失了生活——當我們透過“牧瑤的故事”去深思一番,就不難發(fā)現,那是因為:生活,永遠是教育的沃土;教育,只有植根于生活才會有效,才能成功。為此,筆者便以“牧瑤的故事”為案例,剖析一下生活何以是人的道德品質生成的土壤。一、生活的教育是真實的教育道德,是“調

4、節(jié)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和行為準則的總和”,它反映著人類的總體利益,體現著人類普遍認同的價值觀念和一致追求的道德理想——這樣價值觀念、道德理想只能是“善”。于是,道德之真是“善”,是以善言傳遞善意,以善行表達善心;反之,虛情假意、口蜜腹劍、偽善欺世有悖道德之真,是不善之舉,是向惡之舉,是道德之“假”。相應地,德育之真是揚善,是導人向善,是勸人為善,是滋養(yǎng)善心,是培植善性,偏離這一核心價值,便是虛假德育。由此,從道德教育的視角看,只有蘊涵道德真諦的、一切“善”的道德情境,才能促使受教育者形成完美的道德人格。前述種種摻假的道德現象,由于有悖于

5、道德真諦,是虛假的道德情境,所以,它們作用于受教育者,要么被接受,使之形成虛偽人格;要么被拒斥,使之形成反叛人格。而無論是虛偽人格還是反叛人格,都不是道德教育所期待和所追求的結果。牧瑤出生于一個尋常百姓人家,沒有顯赫的家世,沒有富足的家財,有的只是老實巴交的父母,有的只是別無長物的家境。老實巴交的父母終日辛辛苦苦地勞作著,別無長物的家境讓他們一家平淡度日——這樣的生活,也許缺乏點詩意,缺乏點情趣,然而,對小小的牧瑤來說,卻是一份真實的生活,是一份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的生活。這份生活中家用緊缺、家境困窘是真實的,無權無勢、身份卑微是真實的,疾病糾纏著、痛苦折

6、磨著是真實的;然而同時,父母勤勞誠實的品格是真實的,父母深沉溫暖的親情是真實的,困境中的一家,相扶相幫、相依為命,憑著一種執(zhí)著和堅毅,熱愛著生活,關愛著彼此,詮釋著人間親情……這一切都是真實的。而這一切,對牧瑤來說,恰恰構成了一種現實的道德情境,這種道德情境具有現象的真實性、意蘊的真理性,傳遞給牧瑤的是人生的真諦,牧瑤確信無疑地接受了這份生活,并從中懂得了應該正視和積極應對生活,懂得了應該珍惜生活、呵護生活。二、生活的教育是自我的教育動物的存在只能稱為生存,唯有人的存在可以稱為生活,生活與人是同一而互動的關系。一方面,生活唯一地屬于人,人也唯一地是生活的主體,

7、沒有無生活的人,也沒有無人的生活,且兩者互為依存、同盛共衰;另一方面,生活是人的屬性,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本質外化和對象化,人在經歷生活、體驗生活的過程中理解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完美生活,又隨時隨地從生活中“反觀”自我,由生活反過來生成自我、完善自我。這就顯見:一個人從生活中得到的教育,歸根結底還是自身的覺悟,是自己對自己的教育,亦即自我教育。當一個人無可選擇地被“拋入”一種生活境遇時,那么,他(她)就不容回避地與這份生活境遇融為一體了。生活圓滿,則意味著自我的圓滿;生活殘缺,則意味著自我的殘缺;生活破碎,則意味著自我的破碎。而作為具有趨美向善本性的人來說,總是

8、在不懈地努力著,補救生活的殘缺,追求生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