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好萊塢歌舞片百年演變史》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不論是2月份在國內(nèi)上映的口碑佳作《馬戲之王》所呈現(xiàn)的視聽大秀,還是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語》中多次對經(jīng)典歌舞片的致敬,亦或是去年《愛樂之城》的大放異彩,好萊塢似乎正迎來歌舞片這一“古老”電影體裁的復興。本文簡要回顧了好萊塢歌舞片百年的發(fā)展歷史,來一起看看它如何見證了電影產(chǎn)業(yè)的成長和社會文化的變遷。歌舞片,或依照英文musicalfilm的表述稱為音樂電影,產(chǎn)生于上世紀20年代末的好萊塢,與有聲電影同齡。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突出展現(xiàn)完整的歌唱與舞蹈表演。其中歌舞既作為推動情節(jié)、敘事的方式,有時亦以不合常理的方式突然爆發(fā),“
2、打斷”原本的劇情。近年《悲慘世界》(LesMisérables)、《愛樂之城》(LaLaLand)、《馬戲之王》(TheGreatestShowman)等影片相繼在國內(nèi)上映,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得以在影院中接觸到好萊塢歌舞片??梢哉f,歌舞片的百年歷史正是整個好萊塢電影產(chǎn)業(yè)興衰的一條線索。緣起:1926年華納兄弟的“聲音試驗”一部無聲的歌舞片是無法想象的。電影采音技術的最早突破來自于華納兄弟公司。通過與貝爾電話實驗室的合作,華納兄弟帶來了維太風(Vitaphone)錄音系統(tǒng)(利用唱片錄放音的有聲電影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將聲音刻錄在
3、一張蠟質(zhì)唱片上,然后與電影膠片同步播放(一張唱片對應一盤膠片,時長約10分鐘),以實現(xiàn)聲畫同步。這一技術的局限性很大,不出幾年便被取代,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拉開了有聲電影時代的序幕。1926年,工程師E.B.Craft手里正拿著一個音軌唱片演示維太風系統(tǒng)裝置緊接著,歷史上的第一部有聲(配有歌唱和臺詞)故事長片《爵士歌王》(TheJazzSinger)誕生了。該片于1927年上映,由華納兄弟制作,改編自百老匯音樂劇。雖然相當大部分時候并沒聲音而且對話十分有限,但在這部影片中,歌舞片的的雛形已然顯現(xiàn),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歌舞片
4、出現(xiàn)在1929年?!毒羰扛柰酢罚═heJazzSinger)海報首秀:1929年《紅伶秘史》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歌舞片是1929年上映的《紅伶秘史》(TheBroadwayMelody)。作為第一部大規(guī)模上映的有聲長片,該片自豪地宣稱為“全對話,全歌唱,全舞蹈”,并在好萊塢著名的中國戲院首映,票房收益超160萬美元。它也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獎的有聲電影,當然,也是獲此殊榮的第一部歌舞片。此外,該片還率先采用了預錄音軌和后期音效的技術。《紅伶秘史》是一部典型的后臺歌舞片(backstagemusical),講述了
5、紐約某劇院一對姐妹碰巧同樣愛上一個歌舞演員的故事。這一題材也被后來的歌舞片一遍遍地復制模仿?!都t伶秘史》(TheBroadwayMelody)劇照從這部影片里也可以看到在傳統(tǒng)歌舞片中,故事發(fā)生的空間仍是舞臺,并得以進一步擴展。在布景規(guī)模、場景切換以及聲光營造上,電影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劇院難以企及的效果,并通過鏡頭語言加以呈現(xiàn)。也正是因此,歌舞片常被稱為銀幕上的百老匯。此時,歌舞片數(shù)量呈現(xiàn)爆炸性增長,成為當時好萊塢最主要的電影形式之一。僅1929年一年就有超過60部歌舞片上映。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電影業(yè)初期,不論是當時的觀眾還是制
6、片方仍然習慣于劇院表演。歌舞片的產(chǎn)生可以說是雙方通過一種熟悉的體裁逐漸接受一種陌生的媒介,是再自然不過的結(jié)果?!都t伶秘史》的成功也奠定了米高梅(成立于1924年)這一“后起之秀”在歌舞片領域的顯赫地位。此后,華納兄弟與米高梅雙峰對峙的局面一次次在歌舞片的歷史中上演。黃金期:上世紀30-40年代大蕭條下的異軍突起30年代,好萊塢歌舞片迎來了它的黃金期,在數(shù)量上達到了巔峰。正是這種靡靡之音的產(chǎn)品特征,正好迎合了30年代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帶來的社會影響。掙扎于困頓之中的人們急需一種解脫。面對大銀幕上的載歌載舞的明星和豪華璀璨的舞臺
7、背景,人們得以暫時將籠罩在周圍的貧窮與苦悶暫時拋到腦后。所以歌舞片成為那個時代觀眾逃避殘酷現(xiàn)實的一種非常受歡迎的工具。這一時期,似乎每家電影公司都在制作奢靡的、星光璀璨的、大雜燴式的歌舞片。這些電影往往是歌舞雜技表演、喜劇小品、短劇等諸多元素的雜糅。影片大多陣容豪華,即使演員不善歌舞也沒關系,他們的任務就是建構(gòu)一種“全明星奇觀”。然而,觀眾不久便對這種形式感到了厭倦。上映于1933年的《第42街》(The42ndStreet)極具革命性。由華納兄弟制作,改編自百老匯音樂劇,本片由當時好萊塢最著名的踢踏舞演員露比·凱勒(R
8、ubyKeeler)主演。本片講述了一位來自工人階級的女性努力進入演藝行業(yè)的故事。片中她一度在困苦的生活中掙扎,充滿對大蕭條時期美國下層真實生活的寫照。《第42街》(The42ndStreet)劇照更重要的或許是此片在拍攝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原百老匯編舞巴斯比·伯克利(BusbyBerkeley)突破性地在歌舞片中引入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