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射(ι)-高斯光束

雷射(ι)-高斯光束

ID:11507957

大?。?81.00 KB

頁數(shù):13頁

時間:2018-07-12

雷射(ι)-高斯光束_第1頁
雷射(ι)-高斯光束_第2頁
雷射(ι)-高斯光束_第3頁
雷射(ι)-高斯光束_第4頁
雷射(ι)-高斯光束_第5頁
資源描述:

《雷射(ι)-高斯光束》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實驗一He-Ne雷射(Ι)-高斯光束一、實驗目的※1.嘗試觀察內(nèi)鏡式He-Ne雷射輸出強度分佈※2.測量模(Gaussianbeam)的特性?!?.利用刀口法量測雷射光束的光班大小及雷射的強度分佈,以瞭解雷射光束的特性。二、實驗儀器1.Single-TransverseModeHe-NeLaser(632.8nm)2.Multi-TransverseModeHe-NeLaser3.Powermeter4.Translationstage5.Razorblade6.Lens7.尺,鏡架等三、實驗原理【高斯光束】在雷射光產(chǎn)生過程

2、中,其原始光的信號來自發(fā)放射,而自發(fā)放射是雜亂無章的,如何在其中選取一定傳播方向和頻率的光信號,使和方向性的雷射光呢?最簡單的方式,即在介質(zhì)兩端和加同光軸的反射鏡,稱為光學腔,其中一為全反射鏡,另一片為部分穿透鏡,當光子在光軸方向往返穿梭不斷撞擊激發(fā)原子,不斷放大,以致於激發(fā)輻射光遠大於自發(fā)輻射光。當激發(fā)至某一程度時,光子放大的因素大於撰失的因素(如部分穿透損失、鏡片吸收、繞射損失、介質(zhì)散射損失等),此時方有雷射輸出。光學腔的長度和鏡片之曲率半徑大小決定電磁波在雷射光學腔內(nèi)的形式以及在腔內(nèi)傳播時的損耗情形。而存在光學腔內(nèi)有許

3、多光波的形式,通稱為TEM波型,若我們能抑制高階型僅讓最基本的波型的增益大於光學腔的損耗,則稱此時之雷射輸出波型為TEM00波型或高斯波型。TEM00?光的強度,是氣體雷射光束行進距離z和的函數(shù)????????13由式中可以看出光強度呈高斯分佈。當距離光軸為光束半徑w時,電場衰減為e-1,此時光強度為最大強度時的1/e2,故定義w代表光束半徑(BeamRadius),又叫光點大小(SpotSize),則2w即為光束之直徑(BeamDiameter)。當z=0時,w(0)=w0,此處光點最小,稱為光束腰部(BeamWaist)

4、。腰部之處波前為一平面波,因R(z=0)→∞。光束在空間行進後其光點w(z)漸漸擴大,當z>>w0π/λ,其漸近線為w(z)=(λz)/(w0π),故這種光束在遠處發(fā)散之角度θ=λ/(πw0),這就是氣體雷射光束能夠射到遠處而光點擴散仍小之原因。所以在空間傳播時由腰部開始光點散發(fā)角度為θ,而橫截面之電場分佈仍為高斯函數(shù)。光束之腰部w0越細,則發(fā)散角度越大。其中在式中,為雷射的腰身,就是一道雷射光束最窄的寬度的一半,,是所謂的Rayleighrange,是從光束最窄處到光束寬度變成處的距離。藉此我們可以知道這道雷射光束發(fā)散的速

5、度,如果越大,表示這道雷射光發(fā)散的速度越慢13【高斯光束的測量-刀口測量法】測量高斯束徑有下列幾種方法:a.針孔(pinhole)b.刀口(knifeedge)c.狹縫(slit)d.細絲(ribbon)。其原理是將已知形狀的孔垂直光軸掃描高斯光束,測量通過使孔的光能量大小隨其位置的變化而求得。本實驗是用刀口測量法,所以為其測量的原理:若刀口掃描方向為X軸,則得到的信號如下:13其他測量方法參考以下資料:Gupta&Bhargava”AnExperimentwithGaussianLaserBeams”Am.J.Phys.5

6、6.563(1998)施宙聰”高斯光束的測量”一、實驗步驟在下列實驗中,beamsize(w)的測量均採用刀口法:【1】設好He-Ne雷射,啟動雷射,使雷射輸出,,並在牆壁上形成雷射之圖案。將Single及Multi-transversemodeHe-Nelaser照射到5公尺外的牆上(越遠越好),用肉眼觀察光強度的分布並估計二者的發(fā)散角。量測牆壁上雷射光束中心與雷射的距離Z,並量測牆壁上雷射光束直徑R。以此出計算出雷射光束的全發(fā)散角?!?】利用刀口掃描法來量測beamsize隨著距離的變化,量測Singletransver

7、semodeHe-Nelaser輸出之beamsize隨距離的變化(雷射光束距雷射輸出端之距離從0cm到500cm)。利用上述的結果可以求得,發(fā)散角和Beamwaist()的位置?!?】在雷射前放置一長焦距之透鏡,量測透鏡焦點處之spotsize根據(jù)理論,在焦點F處的spotsize為,與透鏡位置無關。試將透鏡置於Z=50cm,100cm,150cm,200cm處量測其焦點F處之spotsize,驗證與位置無關,並計算,並且與實驗步驟之【2】之結果比較?!?】此實驗我們將用一狹縫測出高斯光束經(jīng)過透鏡後新Beamwaist()

8、的位置,其方法為:將狹縫置於Translationstage上,且狹縫位於光路之高斯光束的峰值位置(利用Powermeter可找到),然後水平移動狹縫在Translationstage的位置(沿z軸)其Powermeter讀數(shù)最大值處即為新Beamwaist()的位置並驗證下列公式其中為B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