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思辨性最強

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思辨性最強

ID:1198730

大?。?6.50 KB

頁數:6頁

時間:2017-11-08

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思辨性最強_第1頁
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思辨性最強_第2頁
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思辨性最強_第3頁
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思辨性最強_第4頁
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思辨性最強_第5頁
資源描述:

《宋明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思辨性最強》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理學與心學的異同及宋明理學的哲學史意義哲社:張榮駿學號:200900011033第一部分:理學與心學的異同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關于這一問題的普遍觀點:相同點:1.思想來源:同屬儒學范疇,都是對儒學的發(fā)展;2.思想主張:都強調意識(理,心)第一物質第二,都屬于唯心主義思想;3.根本目的:都要求人們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規(guī)范行為,從而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社會秩序;4.地位和影響:都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大成就,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不同點:1.宇宙構成:理學認為宇宙萬物是由“理”和“氣”兩個方面構成的,使客觀唯心主義觀點;心學則認

2、為“心外無物”“心即理也”,是主觀唯心主義觀點;2.道德主張:理學主張人應該以外在的天理為行為規(guī)范;心學則主張人應通過內心的自修,自省達到良知;但這樣的說法似乎太過泛泛,我覺得有必要更具體一點,具體來說,我覺得理學和心學在“本體論”,“理”,“氣”,“心”等問題上就有較大分歧:“本體論”的分歧:  理學以“理”為本,是一個理本論的哲學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理”是萬物的本原和依據,是萬物的主宰。理學以為: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此理,便有氣化流行,發(fā)育萬物。而

3、心學的根基是“心”,其代表觀點是“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一心也;理,一理也。到當為一,精義無二,此心此理,實不容有二。心學認為“心”具眾理。心本身是自足的,由心而發(fā),無非此理。有此心則有此理,有此心則有萬物。“心與萬物”之間的關系是派生關系,并非實體意義上由“心”之存在派生出“萬物”之存在,而是在“理”之意義上“心”與“萬物”相通?!靶摹敝兄袄怼迸c“萬物”之“理”是同一的。理乃天下之公理,心乃天下之同心,圣賢之所以為圣賢者,不容私而已矣。人心是個體的,但人心與人心之間的共同內容與特征即為“理”。由此

4、可見,理學與心學二者關于“理”與“心”的本質規(guī)定是有相同之處的,但其差異也是顯而易見的。理學之“理”側重于外在的倫理規(guī)范對人的約束力,更具客觀性和思辨性;而心學之“心”則更側重于人心對外在倫理規(guī)范的真誠接受和內化,更具主觀性和簡易性?!袄怼钡姆制纾豪韺W和心學都認為理是世界萬物的終極本原。但是陸九淵借助的是儒學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以為“心即理”,萬事萬物皆由心而生發(fā)。“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逼渑c理學所說的理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的明顯不同。理學主張由道問學,強調格物致知,即窮

5、物理,強調學習知識的重要性,以為人的道德水準必將隨著知識的增長而增進。心學主張“明心”,要尊德性,強調為學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增進知識,而是為了實現道德的至高境界,因此,儒家經典的學習與研究、對外界事物的認知與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實現增進道德境界的目的,因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擴大、完善人的良心結構就能實現增進道德的目的?!皻狻钡姆制纾涸谛膶W的概念中,“氣質”只是一個生理、心理意義上的問題,指的是人的一種心理或生理狀態(tài)。心學認為,人的這種生理心理品性和人的社會行為之間雖有聯系,但并不是必然的、唯一的關系,即人

6、的氣質并不能決定人的善惡賢愚,并不能決定人的做后歸宿,學能變化氣質。理學之氣是和理相對的概念,既指宇宙萬物生成的基礎,構成萬物的物質材料(一草一木),又指形成人物(善惡賢愚)之別的內在因素。“心”的分歧:理學認為心是分為“人心”與“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體現,是“原于性命之王”,是義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氣質的表現,故而必須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統(tǒng)領,此即“心統(tǒng)性情”。心學認為人心道心只是從不同方面描述心的性質狀態(tài),如果將二者對立起來,則分明是“裂天人為二”,心是人的本質所在,是倫理本能。另外,關于一般和特殊的問題,理學和

7、心學是完全對立的。一般和特殊的分別,道學稱為形上和形下的分別。理學嚴格地闡明這個分別,心學不作這個分別,甚至不承認有這個分別。理學的最高范疇是太極。照朱熹的解釋,太極是所有的“一般”的全體,每一個“一般”都是某一類“特殊”的標準,都是它們的“極”。太極包括所有的“一般”,所以稱為太極。心學的最高范疇是“宇宙”、或“心”、或“人”,心學不承認有太極。理學認為心學所說的“宇宙”、“心”、“人”都是形而下者然而心學和理學雖有許多不同,但在道德的基本問題上它們還是一致的,在人性論方面理學與心學都主張“性善論”。他們認為人之“性”本

8、于天,都是至善的,即所謂的“天地之性”。但是“天地之性”又很容易受到“氣稟”的侵蝕而失去自己善的本性,呈現為“惡”的“氣質之性”。人們所要做的就是找回自己的“天地之性”,即“復性”。在這個基礎上理學與心學各自建立了一套治學與修養(yǎng)方法。為求幫助個體“復性”,使個體協(xié)調自己的行為去符合外在的倫理規(guī)范,真正成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