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太極拳之---整勁的發(fā)放方法》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日志上一篇:八卦掌總歌決下一篇:太極推手24字要訣
2、返回日志列表[轉]太極拳之---整勁的發(fā)放方法[圖片]·分享·復制地址日志地址:請用Ctrl+C復制后貼給好友?!?.贊贊取消贊轉載自/tp*恨天低*2010年04月12日08:50閱讀(0)評論(0)分類:武術摘要權限:公開·字體:小▼o小o中o大·更多▼o設置置頂o權限設置o推薦日志o轉為私密日志·刪除·編輯????????????????????????太極拳之---整勁的發(fā)放方法???? 作為內(nèi)家拳的形意、太極、八卦,都主張發(fā)整勁。這在三種拳的拳譜中都能體現(xiàn)出來,形意拳譜中的“腰挺則四梢一統(tǒng)”,太極
3、拳譜中的“其根在腳,發(fā)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八卦掌譜中的“眼到,手到,腰腿到”都是說整勁的。所謂整勁,就是發(fā)力時,手、腳、身一處動,處處都動,不是只動手臂的局部發(fā)力?! ≌麆旁趺窗l(fā)放,我從下面三個方面談一談?! ∫?、以腰為主宰,由腰到胯、到膝、到足。由腰到脊、到肩、到肘、到手的發(fā)勁方法 這種發(fā)勁方法,主要靠身體的姿勢來完成。內(nèi)家拳的姿勢要求基本一致,大致是含胸、拔背、沉肩(松肩)、墜肘、坐腕、收臀、提襠、吊頂?shù)?。其中關鍵是腰,主張“主宰于腰”,“腰為纛”。發(fā)力時,腰部要向后挺。腰的自然生理狀態(tài)是向前彎曲的,腰一挺,則由曲變
4、直,曲短直長,其勁力則向上下延伸。向上一股,沿脊柱上行,催動脊背上拔,這就是“拔背”。楊澄甫說“能含胸自然能拔背”,其實反過來也對,能拔背自然能含胸。力再由脊背達于兩膊,主要是肩、肘、腕,通過沉肩、墜肘、坐腕、舒掌,使力量達于掌指(或掌心)。其中沉肩、墜肘非常重要,拳譜云:“身力到手,肩之所為”,“肩垂則氣力到肘,肘垂則氣力到手”?! ∵@里重點說一下“含胸拔背”的練法和標準?!短珮O拳表解》中說:“含胸,胸略內(nèi)含?!薄鞍伪常箽赓N于背?!焙氐姆椒ǎ褐饕υ词峭ρ?,命門穴后凸,配合兩肩胛骨和雙臂向前外展送。形意拳的說法是:“兩肩要
5、扣”,這樣自然會出現(xiàn)胸向內(nèi)收的姿態(tài)。至于“含胸拔背”多大程度為合適,只說胸略內(nèi)含,多大為“略”,書上沒有介紹過。我根據(jù)多年練拳教拳的經(jīng)驗,找出了兩條檢驗的標準,一是按形意拳譜“脊背要圓、氣力催身”的要求,檢查脊背是否圓了,方法是看脊背正中的一條豎溝是不是沒有了。圓了,豎溝沒有了,就算達到標準了。二是用“氣”來衡量,《十三勢行功心解》中說“牽動往來氣貼背”?!短珮O拳表解》中說“拔背使氣貼于背”,都是以“氣貼背”作為標準的。怎么檢查“氣”是否“貼背”了呢?當你深呼吸時,如果挺胸,前胸有緊的感覺,像是有一張紙貼上去了一樣;當你含胸拔背時,后背緊,像是有一張紙貼在后
6、背上了,這就是“氣貼背”。當你不挺不含時,前胸后背的感覺都不明顯。當你做到“氣貼背”時,小腹則有挺實的感覺,這就是“氣沉丹田”,能如此則下盤穩(wěn)固,如挺胸則氣擁胸際,下盤不穩(wěn),否則,小腹則沒有這樣的感覺,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松胸實腹(能含胸拔背,胸就松了)。有人說含胸要含成“后邊一張弓,前邊一個坑”,那就做“過”了,做錯了。含胸拔背正確了,不僅下盤穩(wěn)固,而且發(fā)力的效果大增,正像楊澄甫所說“能拔背則力由脊發(fā),力大無窮矣”。另外,內(nèi)氣由脊柱經(jīng)過,有益于擴通督脈,貫通小周天?! ≡僬f“沉肩墜肘”,這兩項也是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的。肘抬則肩必聳,肩沉又促使肘墜。肩的動作應當
7、包括三項內(nèi)容:沉、扣、展。沉肩,是肩向下沉,使脊背之力通過肩傳遞到肘,這就是“肩催肘”?!凹绱箘t力催肘前”,沉肩也促使氣沉丹田。如兩肩端起(八反中稱之為“寒肩”——人們遇寒冷時,兩肩聳起的現(xiàn)象),則氣上浮,全身皆不得力,當然發(fā)力就不整了。肩扣,就是兩肩向前外展扣,可使背圓,胸含,輔助使肩的力量到肘。形意拳有“肩扣則氣力到肘”之說。肩開,就是把大臂根部的肱股頭和肩胛骨之間的縫隙拉開,起到放長擊遠的目的。拉開后,用手可以摸到肩和臂的連結處有一小溝。我的老師蕭功卓在肩展開時,開處可放下一個小酒杯。沉、扣、展三者同時運作,似乎互相矛盾,不易做到,這就要.求在肩的松柔
8、情況下,慢慢去體悟,絕不能僵。所謂“墜肘”,也叫垂肘,墜的方向是既向下同時又向前。拳譜云“肘垂則氣力到手”。但是如果只單純下墜,沒有向前動作的力量,就不能使氣力到手?! ⊙?,向下的力量,催動胯部剝向下向前移動,這叫“腰催胯”。因為胯和臀是連在一起的,所以一般不說胯而說臀,叫做收臀、斂臀、垂刊臀,但我認為收、斂并不太確切,這容易讓人理解成向前平移,而沒有向下的力量,這樣就起不到胯催膝引的作用。只有臀部既向下又向前才一能催動胯的力量向下,再催動膝,引膝再催動足,這就是“胯催膝,膝催一足”的傳動方法?! ⊙Γ恐绷?,臀部向下向前收了,原先腰部的橫溝就沒有了,
9、用手由腰向下摸,臀部和腰部是平的,感覺不到臀部突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