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哲學國學畢業(yè)論文 性善-一種引導性的概念——孟子性善論的哲學意蘊與方法內涵》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湖南師范大學本科畢業(yè)論文考籍號:XXXXXXXXX姓名:XXX專業(yè):哲學國學論文題目:性善:一種引導性的概念——孟子性善論的哲學意蘊與方法內涵指導老師:XXX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孟子·滕文公上》云:“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性善就是孟子對人性的理解。但是,孟子所說的性善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人們傾向于認為,孟子的性善論表達的是一種對于人性的先驗性理解。但是,先驗與經(jīng)驗的分判在很大程度上是認識論的思考框架,換言之,只有對于認知性的哲學(cognitivephilosophy)而言,才可能出現(xiàn)先驗與經(jīng)驗的分判。所謂“先驗”,也
2、就是“驗前”或“先于經(jīng)驗”,但它又是經(jīng)驗得以可能的條件。只有在對于經(jīng)驗認識的認識論分析中,我們才能獲得先驗的概念。從哲學史上看,先驗與經(jīng)驗作為普遍性的哲學范疇,是在認識論領域使用的,這一對范疇的推廣與哲學的認知性特征的獲得密切相關。就此而言,先驗與經(jīng)驗的分判是歷史的,它并非對于哲學的一切層面或者對于一切類型的哲學都是一對有效的架構。而把孟子性善論理解為先驗性的概念,其實也就是把孟子哲學理解為認知性的哲學。一旦在這個畛域理解,那么,善就是人性中有待認識的一種現(xiàn)成/現(xiàn)實的狀況,不管我們是否理解,人性都已經(jīng)并仍然將是善的。本文將表明:這樣一種流行的觀點,究竟在什么意義上偏離了
3、孟子哲學的真正關切,我還將表明,孟子的性善觀念,不是一種認知性的哲學概念,而是一種引導性的哲學概念,而且,孟子的性善論就建立在對于認知性的人性論的批判的基礎上。一、孟子時代三種流行的人性論在《孟子·告子上》中,公都子向孟子敘述了當時流行的三種人性論,并且問孟子:這三種人性論都不主張性善,與孟子的性善論都不相同,難道它們全無是處嗎?公都子曰:“(1)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2)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3)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干。’
4、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可以看到,在孟子時代,對于人性的流行的看法主要有三種:(1)告子的性無善無不善論;(2)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論;(3)有性善,有性不善論。三種學說都有其理論的依據(jù)。我們分別予以討論:首先看第(1)種。公都子并沒有敘述告子人性論的理據(jù),這是由于,《告子》篇整個都與孟子與告子的論辯有關,告子人性論的依據(jù)在前文已經(jīng)有所交代。從上下文可以看出,告子的理由是:“性猶枸柳也,義猶杯盤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枸柳為杯盤”;“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孟子·告子上》)。這就是說,對于(1)而言,
5、人性本來無所謂善,無所謂不善,而所謂善與不善都是后來人為的結果。就是說,人性猶如一堆素材,而善與不善都是用這堆素材做出來的,但是,善與不善都是加工素材而成的產(chǎn)品,卻不是素材本身。所以,素材無所謂善與不善??梢钥闯觯孀拥倪@種人性論把人性理解為一種類似于素材那樣的東西,是生之自然之資。事實上,正是在《告子上》中,我們看到告子對于人性的界定正是“生之謂性”。第(2)種人性論的根據(jù)是這樣一類經(jīng)驗性事實:“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好的君主出現(xiàn),人們向善;而壞的君主則把人們引向不善。就這個經(jīng)驗性事實,可以說明,一般人的人性是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的。為善、為不善,并非
6、與個人的生之資(素材)相關,而是與環(huán)境的作用密切關聯(lián)。它強調的是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于善的構成作用。但是,它并不討論,社會環(huán)境對于人性的影響,也必須以人性的接受為其基礎,而且,人的接受并非一種完全被動的過程,而是具有一定自為性的活動。第(3)種人性論的特點是強調人性本身具有不依賴環(huán)境影響的獨立自為性。在圣明的君主堯的治理下仍然存在著如象這樣的壞人;而在瞽瞍這樣壞的父親的家庭中,仍然有舜這樣道德高尚的人。由此而言,環(huán)境的作用并不能最終決定人性。而上述的經(jīng)驗性事實只能告訴我們,有些人的人性是善的,有些人的人性是不善的。上述三種人性論表面上看起來各不相同,但是,它們卻又具有驚人的
7、相似之處。這就是,它們都是對于已然的經(jīng)驗性事實的解釋,反過來,這些經(jīng)驗事實也顯現(xiàn)了人性概念在這里所承擔的哲學功能。人性的理解發(fā)源于這些經(jīng)驗性事實,同時它又可以完成對于經(jīng)驗性事實的道德解釋。由此,人性的概念是在一種認知性的哲學框架內得以探討的。二、以情才代性:孟子對于三種人性論的批判最值得深思的是孟子對于公都子的回答,只有通過這種回答的深刻意蘊的闡發(fā),我們才能更進一步地理解這三種人性論,從而理解孟子性善論與眾不同的出發(fā)點。孟子的回答如下:(A)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B)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C)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