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略論儒家倫理的話語表達之特征》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略論儒家倫理的話語表達之特征摘要:儒家倫理話語所表達的主要內容為倫理體驗;其表達方式主要有語錄、注經以及評述歷史和時事等,表現出某種“解釋學”的特征;其話語蘊涵著一種根植于“意象”思維的倫理思考方式,其取向是注重直觀和綜合把握,力求引導和激發(fā)主體自身的體悟。儒家倫理的這種理論形態(tài)與當代倫理學的理論表達方式是相容的,具有有效應答當代倫理問題的潛力。這對于思考“儒家倫理的現代轉化”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關鍵詞:儒家倫理;話語表達;特征倫理學是關于生活實踐的學問。一種有效的倫理學理論必有其相應渠道,以與生活實踐相通。作為這一渠道的基本組
2、成部分,倫理話語是否合理有效,直接關系著倫理理論的現實生命力。在當代中國,各種倫理話語競相興起。在此背景下,考問儒家倫理話語能否有效地介入當代中國的倫理問題尤顯必要。本文將從思想內容、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三方面來考察儒家倫理話語的特征,并簡要說明其現實意義。就思想內容看,儒家倫理話語主要圍繞倫理“體驗”而展開?!绑w”即身體力行,于“行中見知”,“驗”意味著對生活實踐的各種關系進行反思和評判?!墩撜Z》開篇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和“習”的對象主要指“禮”“禮”代表
3、著社會共同體的價值,它以歷史文化傳統(tǒng)的形式,凝聚著先覺者的倫理體驗。可以說,第一個反問講的是自我的倫理體驗:“學”與“習”相長,可理解為自我與先覺者之間倫理體驗的交流,其目的在于實現價值自覺與共同體價值間的溝通。第二個反問講的是主體間倫理體驗的交流,它以面對面的方式進行,體驗活動的中心不再限于自我:“朋”即同類者,“有朋自遠方來”可以驗證“德不孤”,交流達“道”的方法以增進修養(yǎng)。故可“樂”?!皹贰迸c“悅”對舉?!皭偂笔恰皭傆诩骸?,是自我倫理體驗產生的內心愉悅;“樂”則是“同樂”,隱含“人已和諧”的意思,其“樂”在于彼此心靈的相
4、契、倫理體驗的分享。第三個反問則點出倫理體驗的根本目的在于尋求倫理之道,同時也說明自我體驗最終要落實為生命的境界:倫理無非“人倫之理”,求倫理之道就是要學做人。學做人是體驗切實之事,是“求于己”者,即,考慮如何將自我的善性展現出來、如何擔當對人事以至世界的責任,而不是基于自我對他人和世界的要求,故能“人不知而不慍”,由此展現自我的生命境界。《論語》的通篇論說也都不離孔子及其弟子的倫理體驗。如《論語》中的“仁”、“義”、“禮”、“智”、“信”等倫理觀念,其意義大都緊扣具體的倫理體驗來講。后世儒家的論說亦如此。如王夫之在《思問錄》
5、開篇即引《論語》首篇以為儒家宗旨,并評論說:“人性之善征矣。故以言征性善者,必及乎此而后得之”,而孟子所講的“四端”只是權宜之辭,“非所以征性善也”。當然這并非要否定孟子性善論的意義,而是說若真像孔子這樣體驗確實了,則無須僅用“四端”來規(guī)定“性善”,其一言一行無不透出“性善”。質而言之,王夫之強調的是“性善”要于倫理體驗中才能落實,儒家的學問是實踐之學、依切身體會而得。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也認為,“西洋哲學,文字雖精,仍是想象如此,未能證之于心,一無根據,還不能到宋學的地步,所以彼此立論,竟可各走極端的。這有理論無事實的學問,講
6、習而外,一無可用了!”“那心像是在吾人的精神界,自己應該覺得的。所以,不能直觀自得,并非真正的哲理,治哲學不能直觀自得便不能進步”。他對西方哲學的看法雖不無偏激,但可反襯出儒家強調倫理體驗的立論宗旨,儒家學問的關切處也因此而見。總之,倫理體驗是儒家倫理話語的中心內容,浸染其中的學者對此均有鮮明的自覺。儒家將倫理體驗作為其話語所要表達的核心內容,實則強調了倫理學的實踐性質以及人的生命能力。當代倫理學在致思方向上多有分歧,但將道德理解為一種實踐理性則已成基本共識,這意味著倫理學的主要關注當在于考察人們的行為能力,特別是社會行為能力
7、?;蛟S有人認為,當代西方的倫理學己相當哲學化,力求哲學反思介入的道德哲學似乎起著倫理學基礎理論的作用。然而,強調哲學反思與堅持以倫理體驗為基本內容并非兩種相背離的倫理學發(fā)展方向。如當代德國倫理學家施貝曼就認為,道德哲學應“以倫理體驗為前提”,進而才能在反思之時“將我們的體驗與知識融合起來”,“將作為它們的根基的更深刻的統(tǒng)一揭示出來”??梢哉f,儒家倫理話語的核心內容與當代對倫理學性質的理解是契合的。儒家倫理話語主要有語錄、注經以及評述歷史和時事等表達方式,它們表現出某種“解釋學”的特征。這里所謂“解釋學”與現代西方的詮釋學有差異
8、,可以通過簡要比較兩者以彰顯儒家倫理話語在表達方式上的特征。第一,西方主流詮釋學認為,在一種有效的“問與答中,對話者應持有平等的發(fā)言權。儒家語錄中的對話者之間則往往是一種等級關系,其表現是在“問與答”的形式中一般有一個主導方或者說思想權威,如《論語》中的孔子、《四書或問》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