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學的哲學理論

古代美學的哲學理論

ID:21781192

大小:64.50 KB

頁數(shù):13頁

時間:2018-10-24

古代美學的哲學理論_第1頁
古代美學的哲學理論_第2頁
古代美學的哲學理論_第3頁
古代美學的哲學理論_第4頁
古代美學的哲學理論_第5頁
資源描述:

《古代美學的哲學理論》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學術(shù)論文-天天文庫

1、古代美學的哲學理論中國古代美學的很多范疇是從哲學范疇發(fā)展而來。很多論者認為“道”這一范疇也是從哲學范疇發(fā)展成美學范疇的,道最終可以成為一個美學范疇,這樣一種認定值得商榷。但道范疇對于中國古代美學的影響和定位意義,是不能忽視的。道的范疇不是出自一家一派,因而它對后世哲學與美學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先秦思想家對道范疇有很多論述,在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的學說中都有相同或?qū)姆懂?。道家之“道”原出金文?!墩f文》解釋孤“道,所行道也”。后來從所行之道引申出規(guī)律、方法的意思,進而指自然變化、社會變更的法則?!独献印方栌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2、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儒家之道表述為“仁”,《論語》中有這樣的論述:“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泵献诱f:“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離婁上》)。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說:仁“這種所謂道,???….就是人的發(fā)現(xiàn)?!比适侨寮宜枷氲暮诵暮妥罡咦非?。后人在談儒家思想時,不直接言仁而言道。“文道合一”“道勝文至”中的道,主要是就此而言。在墨家思想中,吸收了儒家思想,在重世重人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了實用的思想:“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墨子佚文》)。這

3、對儒家重人輕物的不足有所補充。法家雖然也吸收了儒家的思想,注重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里之所稽也”。(《文雅?釋詁》)但卻對道家重天輕人、重宇宙運行規(guī)律的闡發(fā)而輕社會發(fā)展變更的不足是一個很好的補充。道家多講天道,雖然莊子多從人生角度談道,但他的人生是虛無的,既便是尋求也是以特殊方式“體道”,實際上還是以究天為主。儒家之道,才真正注意到了人和人類社會。儒家雖然不否定天的存在,但也并不多言天,而主要是關(guān)心現(xiàn)實人事,特別是社會規(guī)范、道德倫理的內(nèi)容。道家之道的究天與儒家之道的愛人以及其他各家對道的闡釋相互補充,才使天人合一的中國

4、文化精神得以第一次確證。但是就在此時,道家之道和儒家之道(仁)都不是美學范疇而是哲學范疇,以后隨著中國哲學和美學的發(fā)展,它仍將不是美學范疇,而只是美學、文學藝術(shù)所要表現(xiàn)的一種精神,一個思想的參照物。但是,當?shù)兰以谏钊颂骄康肋@一哲學范疇時,發(fā)現(xiàn)以一般的思維方式很難得其真諦,當然道家也不屑于用一般的思維方式去追求至高無上的,無所不在的,不斷變化的道。因為道不可把握,只知道道法自然,于是,對自然之道的體察方式虛靜就被提了出來,盡管先秦不乏對虛靜的論述,但真正以虛靜做為對道的追尋方式的還是道家。老莊之道對中國后世美學、文學藝術(shù)有很大影響,和虛靜

5、的體道方式與中國文學藝術(shù)境生象外的特點不期而遇有很大關(guān)系。虛靜作為一種審美態(tài)度,是一個重要的美學范疇。中國古代美學中很多范疇與此有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所以虛靜是美學范疇而道不是。儒家的仁就是儒家的道。在先秦不是、在后來也始終不是美學范疇,但是求仁的表現(xiàn)是對詩禮樂的把握,把握詩樂又十分重視中和。中和作為一種求仁的方式,在后世永遠代表了中國文化的一個基本特點,也代表了中國古代美學的一個基本追求。古代美學中的很多范疇與此有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道和仁雖然都不是美學范疇,但都是進人中國古代美學的哲學門徑。這一認定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們對中國古代文藝學、

6、美學范疇的選擇和進行大概描述的邏輯起點。一、究天:老莊之道,體悟形而上的宇宙至高境界在先秦的思想家中,老子對道的論述最多,也最具有終極的本原的意義。在《老子》yv十一章五千余字中,道出現(xiàn)了六十一次,其中有這樣一些章節(ji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四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復觀。(十六章)其上不皎,其不下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7、,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十四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二十二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yǎng)之覆之;:(五十一章)。老子之道,是本原論和本體論的統(tǒng)一。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本原,“萬物之宗”“天下之母”。但是道又不能用西方本原論

8、的概念加以表達,它既不是一元的,也不是二元的。道不是精神,但有“有精”“有信”,不是物質(zhì),又“有物”“有象”。道不是上帝,不是“老天爺”,它沒有意志,但又無所不在,它創(chuàng)生萬物是自發(fā)而為的。它推動宇宙演進是自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quán)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quán)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luò)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