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yè)改革的內在邏輯

中國銀行業(yè)改革的內在邏輯

ID:26282162

大?。?2.00 KB

頁數:15頁

時間:2018-11-25

中國銀行業(yè)改革的內在邏輯_第1頁
中國銀行業(yè)改革的內在邏輯_第2頁
中國銀行業(yè)改革的內在邏輯_第3頁
中國銀行業(yè)改革的內在邏輯_第4頁
中國銀行業(yè)改革的內在邏輯_第5頁
資源描述:

《中國銀行業(yè)改革的內在邏輯》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中國銀行業(yè)改革的內在邏輯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顧問易綱[2009-04-15]  計劃經濟的特征為:產權不清,政企不分,命令制國,政治激勵,內部監(jiān)督;市場經濟的特征為:產權清晰,政企分開,依法治國,激勵相容,社會監(jiān)督。  中國改革開放30年是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是計劃經濟特征逐步淡出,市場經濟特征逐步呈現的過程。什么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邏輯?簡單說就是通過界定和保護逐漸清晰的產權制度,使經濟主體從一到多,決策由集中到分散,給經濟主體放權讓利,使之獨立決策并對其行為后果負責。  以銀行業(yè)為例,1978年以前基本上由中國人民銀行一家經營金融業(yè)務(占全部金融業(yè)

2、務的93%以上),改革的過程就是裂變的過程,由人民銀行到工、農、中、建的組建,再增加十家股份制銀行,再到城市商業(yè)銀行和農村信用社獨立法人的涌現,再到開放以后逐步進入的外資銀行。在此過程中人民銀行把管理的證券業(yè)、保險業(yè)分離出去,1992年中國證監(jiān)會成立,1998年中國保監(jiān)會成立。  在轉軌的過程中,工業(yè)、農業(yè)各行各業(yè)的企業(yè)都要經歷這一裂變過程。不僅僅是企業(yè),個人和家庭權利、義務和責任在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也是天壤之別。在計劃經濟下,一個人生在農村他就是生產隊的人,生在城里就有城市戶口;個人在經濟上的自由十分有限,主要只有在收入和憑證范圍內選擇生活消費品的權力,基本上沒有擇業(yè)

3、權、遷徙權;城市人口基本上沒有選擇購買住房的權力。  在市場經濟下,個人和家庭在經濟上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個人的選擇權多了,在教育、就業(yè)、遷徙、建房購房等方面都可以由個人在合法的范圍內選擇。與之相對應的,人們要為自己的決策后果負責。  在由一到多的裂變中,市場經濟的特征逐步清晰。首先要界定產權。市場要求等價交換,而交換的前提是界定產權,所以在裂變過程中,我們經歷了許多次分家。中國銀行、中國農業(yè)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從中國人民銀行分離出去,中國建設銀行從財政部分離出去,農村信用社與農行脫鉤,等等。分家就是要把不同主體的產權界定清楚,從而使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第二是政企分開。在計

4、劃經濟下什么都在一起,指揮中樞是政府。政府決定生產什么,生產多少,為誰生產。政府決定流通、分配和價格。在市場經濟中,市場發(fā)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經濟決策是分散的,主要由企業(yè)和家庭選擇和決策。因此必然要求政府和企業(yè)分開?! 〉谌婪ㄖ螄.a權清晰了,決策分散了,如果沒規(guī)矩,就亂了,所以要依法治國。國家也依法制定宏觀經濟政策,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但政府的權力要有界定,要依法行政,要遵守企業(yè)和個人的產權,不能隨意干預企業(yè)的經濟活動。  第四要激勵相容。市場經濟為什么有效,因為它能解決積極性的問題,能夠最大限度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個人的努力與其收入掛鉤,企業(yè)努力與其利潤掛

5、鉤。在法制的框架下,經濟主體的努力和創(chuàng)造力與其物質利益掛鉤。相對計劃經濟的大鍋飯和平均主義,經濟激勵是市場經濟效率的源泉。  第五是社會監(jiān)督。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法治經濟要求一定的透明度,因此有會計準則和披露制度。經濟主體和社會公眾有知情權,從而在輿論上對市場正常運行和公平正義實行社會監(jiān)督。社會監(jiān)督并不排斥內部監(jiān)督,黨內監(jiān)督、政府內審、企業(yè)內控機制都非常重要,但市場經濟必須要有公民社會的監(jiān)督?! ”疚耐ㄟ^回顧中國銀行業(yè)30年的市場化改革過程,試圖歸納總結銀行業(yè)改革的內在邏輯,而銀行業(yè)改革是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偉大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分析清楚銀行業(yè)改革的邏輯

6、對認識中國經濟轉軌的內在邏輯有重要意義。一、撥改貸是整個金融改革的起點  如果說銀行改革是整個金融改革的起點,那么撥改貸就是整個銀行改革的起點?! 芨馁J的可行性:經濟貨幣化程度迅速提高。1978年改革之前,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資金配置主要通過財政渠道并依據國家計劃進行。在這一體制下,企業(yè)的資金來源呈現以下特點,長期資金歸財政負責,短期資金歸銀行負責;無償資金歸財政,有償資金歸銀行;定額資金歸財政,超定額資金歸銀行,這一體制一直延續(xù)到1978年。  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隨著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和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發(fā)展,城市經濟單位恢復

7、企業(yè)獎勵和利潤留成辦法,財政推行分級預算包干制,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出現了大調整,財政在資金配置中的比重迅速下降,企業(yè)和個人收入的比重迅速上升,并通過信用渠道流入銀行。1978-1992年,居民儲蓄存款從1978年占GNP的5.9%上升到1992年的48%,而同期財政收入占GNP的比重則從31%大幅下降為13%。與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大調整相對應,經濟貨幣化程度迅速提高。1978-1992年,廣義貨幣增長了約19倍,同期根據官方價格指數[1]調整的國民生產總值僅增長了231%,官方價格指數和自由市場價格指數[2]也只分別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