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語文知識教學策略摭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語文知識教學策略摭談-中學語文論文語文知識教學策略摭談張悅語文知識教學面臨一些問題:語文知識多元化、邊界不清;學生經驗與專家確定的知識不一致,尊重學生主體,會弱化專家的權威性……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我在教學中不拘泥于某一種知識與方法,而是綜合運用語文知識來分析作品和學生的思維方法;關注學生經驗,在學生內心觀照的基礎上,通過會話性對話達成共識,幫助學生完整理解語文知識。下面我以蘇教版必修(五)“科學之光”專題為例,談談我的語文知識教學的策略。一、內心觀照語文知識語文知識教學是一個幫助學生知覺重組或認知重組的過程。書本內容、教師(權威)的有關知識用來喚醒學生經驗,引導、輔助學生對
2、知識整體性、連續(xù)性的認知,在認知的過程中生發(fā)新的經驗、新的思維方式。蘇教版必修(五)“科學之光”專題三個板塊各有側重又相互關聯(lián),基本上屬于實用類文章。以我的經驗來觀照,這些文章“說了什么”是專題學習的起步。把文章放到我的知識結構中分析:《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紋》呈現(xiàn)出奇異神秘的自然世界,而《斑紋》-文又激蕩著對自然特別深入而綿長的思考;《(物種起源)緒論》《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表現(xiàn)科學家群體面對自然的精神品格,告訴我們科學是有價值的,客觀世界(包括自然界)的內在規(guī)律是可以把握的;《景泰藍的制作》《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面對的是社會生活,當生活按照科學美的規(guī)律來塑造的時候,
3、生活也變得更加美好。三個板塊的教學可以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的框架中,這樣一來打破了教材呈現(xiàn)的先后順序。我把它的順序重構為始于“奇異的自然”板塊,推進至“探索與發(fā)現(xiàn)”板塊,收束于“美麗的創(chuàng)造”板塊,這樣的教學結構符合人類整體認知事物的心理規(guī)律,也體現(xiàn)“自然一科學一實踐”系統(tǒng)自洽的合理性。但是,學生對這個專題的認知可能與老師不同。那么,教學如何實現(xiàn)?教學的起點是學生的經驗,目的是讓學生認識這幾篇課文的內在聯(lián)系、結構和性質,促使學生學會分析。因此我不把自己的認知框架硬塞給學生,而是讓學生把知識放到他們自己的內心來觀照,使知識和內心發(fā)生意義關聯(lián),保證認知的“俘獲性”功能。在教學過程中我
4、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載人人類文明史的巨著、巨人不在少數(shù),編者為什么獨獨將《(物種起源)緒論》作為“科學之光”專題的第一束強光?排除編者團隊主觀喜好的因素,你能說說其中的原因嗎?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驗,以自己的知識結構來定位這篇課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是聯(lián)系新知識的紐帶。“學習是否有意義,取決于新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之間是否建立了聯(lián)系,學生認知結構中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導致新舊知識的同化,從而不僅使新知識獲得了意義,而且舊知識也因得到了修飾而獲得新的意義”①比如,教學《(物種起源)緒論》,我利用已經學習過的《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把它與新學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对隈R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
5、中有這樣的表述:“正像達爾文發(fā)現(xiàn)有機界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樣,馬克思發(fā)現(xiàn)了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边_爾文和馬克思一樣,在自己的領域開創(chuàng)了劃時代的意義,他喊出了石破天驚的秘密,破譯了“我從哪里來”這個曠世難題。達爾文的偉大不僅是因為可以和馬克思成為“同儕”,而且因為他的理論貢獻和細胞學說、能量守恒定律一起被作為整個世紀的三大推進人類文明的奇跡。這樣把達爾文及其《(物種起源)緒論》放到一個新框架中,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喚起對科學的敬畏之情。二、在整體結構中把握核心知識整體結構指的是對語文知識結構化分類,形成相對完整的認識。如何在整體結構中把握核心知識呢?教師不僅要清楚知道語文本體知識流變,而且
6、要能對它們進行加工、重整、變更,形成課程知識,即符合語文教育目標的知識。在完整認識的基礎上,正確把握這篇課文、這堂課的核心內容,完成語文知識教學。當然,完整認識是相對的。我們對知識的認識在發(fā)展中,它就像一個個類似蜂窩狀的結構,一個連一個在發(fā)展中逐漸形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中的每一個結構是獨立完整的,聯(lián)系起來看,又是在發(fā)展中的。同一個知識在個體內心觀照下會有不同的認識,也就是說知識在實踐運用中也會變化。因此,要對語文知識分類,在更寬的范圍里選擇適合“這一篇”的知識。以《斑紋》教學為例。按照傳統(tǒng)文體知識來看,它是一篇非典型文章?!栋呒y》是獨特的“這一篇”,有人說它是散文隨
7、筆,有人說它是科學小品,也有人說它是說明文,各種說法不一而足。學生無法在已有的經驗世界找到類似的文體和學習范本,純粹經驗認知顯然無法抵達文本的縱深。把“這一篇”放到更寬的知識結構中定位,在不同的知識結構中,我們對核心知識的認識也不一樣?!栋呒y》這篇文章的寫法兼有科學性、趣味性、思想性與藝術性。實用性和文學性互相交融,反映了文體融合滲透的趨勢。也與當下流行的以人文主義情懷關愛生態(tài)傾向有關,還可能受到了法布爾《昆蟲記》的影響。如果把文體特點作為教學的核心知識,就要把這篇文章放到文體流變的歷史中,選擇類似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