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閱讀考點全突破之文意理解題》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高考文言文閱讀考點全突破之文意理解題【考點解說】 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閱讀中的重點,是考查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提高了的綜合能力。這種歸納、概括是對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綜合的判斷或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一論點立論的根據(jù)、某個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某種發(fā)展導致的結(jié)果,等等?! ≡囶}的選項通常是“三對一錯”,設(shè)問的角度基本是選誤,四個選項大多依原文的先后順序?qū)ξ囊庾鞲爬ㄐ缘霓D(zhuǎn)述和分析;那個錯誤項中的大部分敘述一般還是符合文意的,往往只設(shè)置一兩處不正確的表述作為干擾。當然,四個選項有時會依選文內(nèi)容的特點而表現(xiàn)為
2、不同的形式(比如分別涉及人物品性的不同側(cè)面)?! 驹囶}解析】 例題:(2009年福建卷第3題)下面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童年喪父的張自新沒有因母親的看法而放棄學習,堅持耕讀,嘯歌古人,悠然自得?! .張自新對吳中子弟的褻語戲笑不以為意,也不理解,所以無法與他們交流。 C.作者對張自新的坎坷經(jīng)歷和懷才不遇深有感慨,痛惜他的病故,寫了這篇傳?! .文中選取張自新讀書敏慧、耕讀奉母等幾件事來塑造人物,選材典型,形象飽滿?! 〗馕?答案為B項。該項錯在“也不理解”、“無法與他們交流”,相關(guān)原文為“
3、自新一切不省,與之語,不答”,可見是“不理會”而非“不理解”,是“不搭理他們”而非“無法與他們交流”?! 惧\囊妙計】 高考文言文“文意理解題”,一般要求選出四種說法中與原文意思相符或不相符的一項,有時也通過考查對某一個句子的理解來關(guān)涉整個文意。由于這種題型將文言文閱讀“文字解讀”和“文旨分析”的能力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較強的綜合性,因此,該題型的訓練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學會“分析”上。學會分析,又必須從研究試題如何“設(shè)障”(即設(shè)置與原文說法不一致的干擾項)開始?! 【C觀2009年18份高考試卷,命題者設(shè)置干擾的方法主
4、要有: 一、曲解詞義 指命題者在設(shè)置干擾項時,故意對文言材料中某一詞語錯誤地加以解釋,從而導致敘述出錯?! ?.全國卷Ⅱ第10題C項(選文出自《宋書?郭原平傳》): 郭原平以種瓜為業(yè),曾遇大旱,運瓜的溝渠不能通船??h官劉僧秀要引農(nóng)田中水注入瓜渠讓他運瓜,他不肯接受。運瓜時他見有人遇到困難,卻能迅速相助。 本項錯在“要引農(nóng)田中水注入瓜渠讓他運瓜”的“農(nóng)田中水”,應該是“下瀆水與之”——“瀆水”即瓜瀆中的水?! ?.全國卷Ⅲ第6題D項(選文出自《宋史?朱昭傳》): 朱昭方面有人暗中與敵人串通,透露了朱昭準備突圍的消息
5、。敵人害死守兵,得到城池。朱昭不幸墜入溝塹,他怒目提劍,無人敢前,最后中箭而死?! ≡膶憽百\大懼,以利啖守兵,得登城”,“以利啖守兵”說的是以利益收買了守兵,而非“敵人害死守兵”?! 《?、夸大其辭 命題者在構(gòu)擬這類選項時,常常在大體準確的概括、分析中,夾雜一兩處故意夸大的地方作為干擾。 3.北京卷第10題D項(選文出自《史記?叔孫通傳》):6/6 魯?shù)厝迳怨淌貧夤?jié),堅決不與叔孫通合作 該項錯在“皆固守氣節(jié),堅決不與叔孫通合作”,原文為“魯有兩生不肯行”,叔孫通“遂與所征三十人西”——“固守氣節(jié),堅決不與叔孫通合
6、作”的只是兩個儒生。 三、張冠李戴 命題人故意把發(fā)生在甲身上的情況說成發(fā)生在乙身上(或者說成發(fā)生在甲與乙身上),這就屬于典型的張冠李戴?! ?.全國卷Ⅰ第10題C項(選文出自《北史?魏德深傳》): 魏德深深受百姓歡迎,又能震懾奸猾之人。他到館陶,百姓見他如見父母;而奸人趙君實與逃竄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來將回貴鄉(xiāng),貴鄉(xiāng)吏民互相慶賀?! ≡闹械谋硎鰹椤白缘律钪量h,君實屏處于室,未嘗輒敢出門。逃竄之徒,歸來如市”(意思是“自德深到縣任職以來,趙君實呆在家中,從來不敢出門。流亡四方的人,紛紛回到館陶”),可見“奸人趙君
7、實與逃竄之徒,只能躲藏流亡”說法有誤。 5.廣東卷第8題A項(選文出自《宋史?李迪傳》): 李迪本來是趙郡人,為了躲避五代的戰(zhàn)亂,他與家人搬家來到濮地,并以文為媒,結(jié)識了柳開?! 耙晕臑槊?結(jié)識了柳開”的的確是李迪,而“為了躲避五代的戰(zhàn)亂,與家人搬家來到濮地”的并非李迪,而是他的曾祖——“曾祖避五代亂,徙家濮”。 6.廣東卷第8題C項(選文出自《宋史?李迪傳》): 周懷政事件使皇帝非常生氣,他想懲罰太子。李迪不畏眾怒,挺身而出,說服皇帝改變了初衷?! 安晃繁娕北硎鲇姓`,依據(jù)原文“周懷政之誅,帝怒甚,欲責及太子
8、,群臣莫敢言”,“怒”的只是皇帝,“群臣”是不敢向皇帝提出反對意見的?! ∷摹㈩嵉故聦崱 〖疵}人故意顛倒事實,造成選項錯誤。 7.四川卷第10題B項(選文為王安石的《慈溪縣學記》): 各地為了祭祀孔子而修建孔廟,是后世官辦學校被廢的原因之一。 本項原因解釋出錯,原文中的說法是“后世無井田之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