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桿菌與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生的研究

幽門螺桿菌與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生的研究

ID:36463371

大?。?1.18 KB

頁數(shù):4頁

時間:2019-05-10

幽門螺桿菌與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生的研究_第1頁
幽門螺桿菌與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生的研究_第2頁
幽門螺桿菌與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生的研究_第3頁
幽門螺桿菌與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生的研究_第4頁
資源描述:

《幽門螺桿菌與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生的研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幽門螺桿菌與胃食管反流病發(fā)生的研究【摘要】目的探討幽門螺桿菌(Hp)與胃食管反流病(GRED)的關系。方法將經內鏡確診的GERD患者50例及對照組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70例,均行14C呼氣試驗及快速尿素酶法進行Hp檢測。結果60例GERD患者Hp感染率為36.3%,60例對照組Hp感染率5316%,GER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GERD患者各級之間Hp感染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Hp感染可能與胃食管反流病的發(fā)生有關。【關鍵詞】胃食管反流病幽門螺桿菌感染率胃食管反流病(ga

2、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臨床常見的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xiàn)包括燒心和或反酸,胸骨后疼痛以及咽喉氣道等食管外組織的損傷,常見于餐后。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感染可能影響食管下括約肌的壓力、局部胃酸分泌以及胃排空功能。有學者觀察到,在成功根除Hp后,隨著Hp感染率下降,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腺癌的發(fā)病率有上升趨勢。因此本研究對50例GERD患者和70例輕度慢性胃炎患者進行Hp檢測,探討Hp與GERD的相關性。1資料與方法1.

3、1研究對象 以2007年2月至2010年3月至在我科就診的50例GERD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38.6±416.4)歲。均具有燒心、反酸、胸骨后灼燒痛等胃食管反流癥狀,并經內鏡檢查符合2003年《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對照組70例,其中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齡(40.2±14.8)歲,均為同期在我科就診經內鏡檢查診斷為輕度慢性胃炎的患者。兩組之間在性別、年齡方面無顯著性差異。既往患有消化性潰瘍、胃癌者被排除。1.2研究方法兩組在檢查前2周內均未使用過抑酸劑及

4、抗生素??崭?h以上行內鏡檢查,對GERD患者依據(jù)2003年《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進行內鏡分級。兩組均在距幽門2cm處小彎側取活檢行快速尿素酶檢測,并同時行14C呼氣試驗檢測。1.3Hp感染的確定快速尿素酶檢測及14C呼氣試驗兩結果均為陽性者確定Hp(+),兩結果均為陰性者確定Hp(2),兩結果不符者剔除。1.4統(tǒng)計學方法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2結果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GERD組Hp的感染率明顯低于輕度慢性胃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105)。GERD組各級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P&g

5、t;0.05)。(見表1)。表1GERD組與慢性胃炎組Hp感染情況的比較(例,%)3討論GERD是臨床常見的上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其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與胃食管連接處抗反流屏障下降,食管清除功能及食管上皮防御功能減弱,胃內壓力升高和胃排空障礙等多種因素有關[1]。胃食管連接處抗反流屏障主要指下食管括約肌4(LES)的壓力,LES松弛導致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以及胃酸、胃蛋白酶對食管黏膜的攻擊是引起反流癥狀的重要發(fā)病因素。Hp定植在胃竇黏膜小凹,分泌尿素酶,分解尿素產氨,有利于Hp

6、的生長繁殖;其分泌的蛋白酶可以引起胃黏膜的炎癥損害;其菌體胞壁還可以引起宿主的免疫反應,是胃十二指腸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研究顯示,非HP感染的GERD患者與HP感染者相比,食管炎更嚴重,Barrett食管更多見[2]。因此推測HP對GERD的發(fā)病有關,可能起保護作用,并降低其嚴重性。筆者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GERD患者中Hp的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Hp的感染可能與GERD的發(fā)病有關,可能具有保護作用,但未發(fā)現(xiàn)Hp感染與GERD嚴重程度有關。目前Hp的感染對GERD發(fā)生機制的影響尚不清楚,存在多種不同觀

7、點和爭論。根除Hp后腺體炎癥減輕或萎縮部分逆轉,胃酸分泌增加[3],這可能是Hp根除后GERD發(fā)生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上均提示,Hp的感染對GERD的發(fā)生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有的研究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因此,對Hp與GERD相關性的深入研究將可能進一步闡明GERD的發(fā)病機制,對GERD的臨床治療起到指導作用。參考文獻[1] 廖愛軍,石巍,彭安幫.幽門螺桿菌與胃食管反流病的相關性研究.中華內鏡雜志,2002,8(1):76.[2] HeikkinenM,VomanenM,Hollme

8、nS,etal1Prognosticsignificanceofantrum2predominantgastritisinfunctionaldyspepsia.ScandJGastroenterol,2004,39:2272-231.4[3] ELOMAREM,OienK,ELNUJUMIA,etal.Helicobacterpylorinfeationandchronicgastricacidhyposecretion.Gastroenterology,1997,113(1):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