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近二十年來美國華裔文學的崛起》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外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近二十年來美國華裔文學的崛起王裕秋內(nèi)容提要:本文結(jié)合湯亭亭、趙健秀、譚恩美、羅其華及鄭念等著名的美藉華裔作家的經(jīng)歷及創(chuàng)作,分析了當代美國華裔文學的5種主要題材及近20年來美國華裔文學崛起的原因。關鍵詞:美國華裔文學多元文化美國華人文壇歷來分有兩翼:一翼是以華文作為表達工具的;另一翼是以英文作為寫作媒介而直接融入美國主流文化的。如果說前者是在中國出生后才去美國的,華語是他們的母語和文學語言,那么后者大都生長于美國,又以英語為母語和文學語言,因而也可稱為美籍華裔作家。自從70年代以來,華裔作家的作品不僅受到書評家的
2、賞識,讀者的歡迎,銷售量亦創(chuàng)下可觀的成績,有些已拍成電影或即將拍成電影。英文創(chuàng)作在給作家?guī)砻暸c財富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為其他華裔甚至亞裔作家開啟了美國文壇與出版之門。在美國當代文學的歷程中,作為非主流作家,早期有猶太作家很吃香,后來非裔作家很流行,現(xiàn)在是華裔作家出人頭地。成功不是從天而降的,在這些作家成功的背后,都有一段奮斗的故事。論國籍,他們是美國人;論血統(tǒng),他們是華裔。這種雙重身份,注定了他們在創(chuàng)作上要比別人付出更多,但這樣也可以使他們的視野更寬廣。他們一方面接受美國的教育,一方面又接受從祖先那里承傳下來的中國傳統(tǒng)。他們的創(chuàng)作帶有美
3、國本土的特色,又吸取了中國故土的營養(yǎng)。因此華裔作家的作品在美國可謂別具一格,受到讀者青睞。當今美國文壇華裔作家的作品,依據(jù)題材大致可分為五類,試述如下。第一類,以古老中國神秘、奇異的歷史背景編寫故事。被譽為“亞裔寫作先驅(qū)”的湯亭亭(MaxineHongKingston)是這一類的代表作家。湯亭亭1941年出生于定居美國的中國家庭,祖籍廣東新會,畢業(yè)于柏克萊加州大學英國文學系,1992年被選為美國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士。她的自傳體小說《女斗士》(TheWomenWarrior)(1976)受到美國文壇很高的評價,選為70年代最佳著作之一。而且在
4、美國大學里常被采用作為教材,這在當代還活著的美國作家當中是極為罕見的。在《女斗士》中,湯亭亭毫無拘束地運用第一人稱寫作,內(nèi)容涉及到中國神話、傳統(tǒng)觀念、鬼怪奇聞、家庭瑣事等等。小說中的長輩們感覺到自己不過是美國的過客,擔心美國文化會奪走自己的孩子,也擔心孩子會失去中國的文化遺產(chǎn),于是他們竭力要求孩子接受家族傳統(tǒng),維持與過去的聯(lián)系。但小說中的主人公馬克辛采取的是與長輩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她不是要將自己和美國社會分隔開來,而是渴望從母親的鬼怪故事中逃脫出來,驅(qū)除人為的鬼魂,投入到?jīng)]有鬼怪的地方。所以,馬克辛敢于反抗傳統(tǒng)中國文化中“重男輕女”的觀念,
5、敢于反對母親在家庭事·114·外國文學研究2000年第1期務中的獨斷專行,敢于說出姨媽與人通奸的事情。盡管馬克辛抱怨父母、厭惡束縛,但她又在一定程度上為中華文化遺產(chǎn)感到自豪。母親是重男輕女,卻又表現(xiàn)出女人的偉大之處:她在逆境中仍勤奮學習,終于獲得了一個醫(yī)學學位;她驅(qū)除了困擾室友的“魔鬼”;45歲之后還生兒育女;能背著100磅的大米袋上樓下樓;長時間在洗衣房里工作;吃苦耐勞支撐全家的生活。母親的這些經(jīng)歷都給女兒很多啟發(fā)。馬克辛成熟了許多,開闊了思路,準備容納那些“自相矛盾、似是而非之處”。她感到自己一直被母親說故事這一巨大力量包圍著,她承認
6、自己和母親都是屬龍的,她也要象母親一樣,顯示故事的美感和力量,將自己從一個受害者轉(zhuǎn)變?yōu)橐粋€引吭高歌的勝利者。小說最后以母女的矛盾消解而結(jié)束。湯亭亭創(chuàng)作《女斗士》的目的是為填補祖先與自己成長之間的鴻溝,說明她在母親的鬼魂故事和美國的霓虹燈之間如何尋求平衡,在美國成長的中國人如何明白中國傳統(tǒng)。湯亭亭能以不同于流俗、傳統(tǒng)的方式來肯定自己,塑造處于文化沖突中的真正的中國人形象,這無疑是一種創(chuàng)新。這本膾炙人口的暢銷書,激發(fā)了許多華裔作家撰寫美國華裔故事的興趣,他們也因此寫下了一系列多彩多姿的故事。湯亭亭1981年寫的《中國人》(ChinaMan),
7、又譯《金山勇士》,獲得普之茲獎提名。這部小說一開頭的一則神話改編自18世紀的中國古典小說《鏡花緣》,點出了華人社會中令人難解的性別及種族問題。這本小說主要記述一個美國華裔男性篳路襤褸的血淚史。我們知道,早年去美國的華人勞工,特別是在修筑橫貫北美的鐵路時,他們從事極為繁重的勞動,遭受難以忍受的歧視,但他們?yōu)殚_發(fā)北美所作的貢獻后來幾乎全被抹殺。美國西部電影中的開拓英雄永遠是白人,所有壞人都是紅番,所有仆人都是中國人。由于媒介的影響,在美國大眾的眼中華人不過是廚子、理發(fā)師、衣工或侍者,他們所從事的盡是傳統(tǒng)上認為只有“女人才做的工作”,這顯然與事
8、實不符,是對華人形象的矮化、丑化。近年來,這段歷史已引起一些文學家的注意,在美國華人文學作品中開始得到反映。湯亭亭在《中國人》中,正面歌頌了華工在開發(fā)美國中的作用,確實是難能可貴的?!杜肥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