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翻譯的異化與歸化》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萬方數(shù)據(jù)出丕窆b適熬堂2鯉!生箜!翅(篁筮墼翅2翻譯的異化與歸化孫致禮摘要:異化和歸化兩個相輔相成的翻譯方法,任何人想在翻譯上取得成功,都應學會熟練地交錯使用這兩個方法。要處理好這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關(guān)鍵還要講辯證法,要掌握分寸,而不可走極端。我們的原則是:可能時盡量異化;異化時不妨礙譯文的通達自如,歸化時不改變原作的“風味”,特別不導致“文化錯位”。關(guān)鍵詞:異化;歸化;辨證法中圖分類號:卜105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643(2001)01—0032.04翻譯是一項極為復雜、也極具挑戰(zhàn)性的活動。譯者在從事這
2、項活動的過程中,隨時都會受到種種矛盾的困擾,經(jīng)常被置于顧此失彼、左右為難的境地。翻譯的種種矛盾中,核心的一條,就是如何處理異化和歸化的關(guān)系。1813年,德國著名神學家、古典語言學家、翻譯理論家施萊艾爾馬赫在他的著名論文《論翻譯的方法》中提出:翻譯的途徑“只有兩種:一種是盡可能讓作者安居不動,而引導讀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種是盡可能讓讀者安居不動,而引導作者去接近讀者?!边@兩種途徑彼此截然不同,因而無論采取哪一種,都必須堅持到底,不可將二者混淆使用。①施氏只是對兩種途徑(或稱方法)作了描述,并未對之冠以什么名稱。從形式上看,
3、這兩種方法頗像我們常說的直譯法和意譯法。不過,1995年,LawrenceVenuti在其TheTranslator’sInvisibility一書中,將第一種方法稱作“異化法”(foreignizingmethod),將第二種方法稱作“歸化法”(dora.estIcatingmethod),o似乎更為科學一些,因為異化和歸化,一個要求“接近作者”,一個要求“接近讀者”,非常“原則化”,具有較強的界定性;相比之下,直譯和意譯比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不自由,容易引起“非原則糾紛”。不過,如果我們可以籠統(tǒng)地把直譯算作異化,
4、把意譯算作歸化的話,那么就會發(fā)現(xiàn):兩千多年來,中國的翻譯史跟其他國家的翻譯史一樣,整個也是一部異化與歸化此起彼伏、競相輝映的歷史。而綜觀這部異化與歸化競爭的歷史,我們又會發(fā)現(xiàn),中國的古代翻譯和近代翻譯呈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特點。我國的佛經(jīng)翻譯始于魏漢,盛予隋唐,延至宋元,千余年中,譯人眾多,大師輩出。道安主張直譯,鳩摩羅什堅持意譯,而慧遠則提倡折中之論。到了唐朝,玄奘采取“新譯”法j被梁啟超稱頌為“意譯直譯,圓滿調(diào)和”。由此可見,在我國的佛經(jīng)翻譯時期,雖有“直譯派”、“意譯派”和“折中派”之爭,32但似乎沒有哪一派占得主導地
5、位,起碼,主張歸化的“意譯派”沒有占得什么優(yōu)勢。然而,再看看我國近代翻譯西書的活動。就不難發(fā)現(xiàn):比起注重保留原文的語言文化特色的“異化派”來,注重適應目標語的語言文化規(guī)范的“歸化派”一直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以英語翻譯界為例,近一百年以來,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一些翻譯大家,從晚清時期的嚴復、林紓,到三、四十年代的朱生豪、呂叔湘、張谷若,到建國后的楊必等人,個個都是“歸化派”的代表;這些代表人物之中,除嚴復、林紓之外,其他人的譯作至今還在廣為流傳,并深受譯評界的贊賞。而在“異化派”的代表譯家中,魯迅雖是中國新文化的旗手,但其譯作因
6、為過于拘泥于原作,故而遠不像其創(chuàng)作那樣廣受歡迎;董秋斯的譯作雖然力求忠實,但有時過于拘謹,缺乏文采,因而其感染力也大打折扣;卞之琳等譯家雖然成功地用詩體翻譯了莎士比亞的戲劇,但影響似乎還及不上朱生豪的散文譯本。說到這里,人們不禁會產(chǎn)生一個疑問:我國佛經(jīng)翻譯時期并未出現(xiàn)哪一派明顯占上風的局面,特別是沒有出現(xiàn)“歸化派”占上風的局面,但是到了近代,為什么“歸化派”會長期占據(jù)主導地位,而“異化派”似乎難以與其分庭抗禮呢?這種局面的出現(xiàn),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中華民族是個善于學習的民族,一向注意吸收異域文化,借以豐富和發(fā)展本國文化
7、。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祖先在翻譯引進印度的佛經(jīng)時,完全是懷著平和、開放的心態(tài),并不顧忌異域的“文化滲入”,因而是采取“異化法”,還是采取“歸化法”,便純粹成了見仁見智的問題,自然難以形成“一邊倒”的局面。然而到了近代,情況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中華民族受盡了外強的侵略和欺凌,中國的有識之士譯介異域(特別是西方)文化,是抱著明確的目的,那就是:“以將亡而始興學”,為了抗夷制夷而“師夷之長技”。二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中國又先后掀起了兩次翻譯高潮。這兩次高潮,~次要激揚“新文化”,一萬方數(shù)據(jù)次要開拓社會主義文化,雖然
8、性質(zhì)上有很大差異,但譯者都所謂異化,就是說,譯文不僅要忠實地傳達原作“說了什抱著一個類似的宗旨:愛國興國,為革命服務(wù)。因此,近百年么”,而且要盡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說”的,以便最大限度地來,我國一代代的翻譯工作者,處于這樣的政治氛圍,懷著這再現(xiàn)原作在語言文化上的特有風味。請看下面譯例:樣的思想觀念,在“接近作者”和“接近讀者”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