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讀懂教材,更要讀懂學生.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讀懂教材,更要讀懂學生教材提供了課堂教學的可能,但無法完全顧及真實狀態(tài)中學生的水平與能力。教師在讀懂教材的同時,還要通過學情分析、課堂反饋、作業(yè)分析等形式讀懂學生,為教學設計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從而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很多時候,教材對知識的編排與學生的現(xiàn)實并不一致,有效教學要求教師不能忽視更不能回避這種“不一致”,而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讀懂教材的同時更要讀懂學生,既要讀懂學生現(xiàn)時的年齡特征,又要讀懂學生現(xiàn)在的學習狀態(tài),根據本地、本班學生實際,看懂所教學生已有些什么、想要些什么,以此決定教學內容的詳略
2、和取舍,找到教材的知識邏輯與學生的心理邏輯之間的結合點和平衡點,使教學功能達到最大和教學效果達到最佳。一、創(chuàng)設富有童趣的情境例如,在二年級(上冊)《線段的認識》這一課中,教材呈現(xiàn)的情境是一根線放在桌上,自然的彎曲,用手捏住線的兩端拉緊,它就直了。聯(lián)系這些現(xiàn)象與活動,教材指出: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可見“直”是線段的特征之一,“有限長”是線段的特征之二。對于線段“是直的”這一特征,學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而感受“線段是有限長的”,這需要一定的空間觀念。如何讓學生感受、體驗到“線段的有限長”
3、,為進入四年級學習射線、直線的無限長埋下伏筆?如果像教材那樣出示表示線段的圖形后,教師直接告訴學生“圖形中的左右兩條短線表示線段的兩端,叫做端點”,在后續(xù)學生自己畫線段的環(huán)節(jié),有很多學生漏畫端點。也就是說,學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僅僅是將端點視為形式的存在,而對其本質內涵即體現(xiàn)了線段的有限長并沒有體會。如何讓學生借助端點體會線段的有限長?經過反思與研究,我創(chuàng)設了七星瓢蟲比賽拉毛線的情境:3只七星瓢蟲從相同位置的一頭開始,分別拉出一條直直的線,到另一頭結束。這樣,學生在富有童趣的情境中感悟了“有限長”和“直直的”
4、兩個特征。這樣的教學改變的不僅僅是一種告訴的方式,也沁入了更豐富的認知含量:端點在實際情境中的作用?!爱嬀€段”的環(huán)節(jié)對于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的特征也是十分重要的。為了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線段的有限長,我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處理上也費了一番心思。主要的過程是讓學生在白紙上畫線段,然后交流各自的畫法。有的學生是先畫直直的一條線,然后畫上左右兩個端點;有的學生是先畫左邊一個端點,然后從這個端點畫一條直直的線,再在線的右邊畫上一個端點;還有的學生是先畫兩個端點,再用直尺把兩個端點連起來,成一條線段。在不同畫法的交流中,學生
5、進一步認識到線段的長度是有限的,可以利用端點加以表示。隨后的練習中,學生畫線段就很少出現(xiàn)漏畫端點的現(xiàn)象。將端點“數(shù)學化”既是對線段特征的深度把握,又尊重了學生認知的特點。教材是教學的憑借,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在解讀教材的同時,我們還要解讀學生。二、置身學生之位置,注重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理解含義,設計貼近學生的教學乘法分配律是運算律中學生最難理解,運用時最易出錯,也最容易遺忘的一條規(guī)律。教材中主要分四步來編排:第一步,從現(xiàn)實情境中引出數(shù)學現(xiàn)象;第二步,通過比較等號兩邊的算式有什么聯(lián)系,引導學生初步感受乘法
6、分配律的含義;第三步驗證這種聯(lián)系具有普遍性;第四步,用字母來表示規(guī)律,揭示規(guī)律名稱。蘇教版教材對于運算律的教學內容都是按這樣的“體系”來編排的。從這樣的編排體系來看,教材都是通過具體的問題情境來探究運算律的,重視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觀察、體驗、感悟、運用運算定律。但是,《乘法分配律》這一內容教過的老師都很清楚,學生不太容易掌握,對于分配律的模型不敏感,尤其是面對乘法分配律的變式如:25×99、31×27+31×72+31等這些題型時學生會顯得束手無策,是什么原因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呢?也許我們充分利用了
7、具體情境,注重了乘法分配律外型結構特點的教學,缺少了對乘法分配律內涵本質的把握,我們重視了“是什么”,而缺少了“為什么”的追問。所以,學生對于乘法分配律不敏感,稍做“化妝”就不認識也在情理之中了。如何讓學生很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教學設計應凸顯什么?我針對學生的錯誤作業(yè)展開了分析與反思,改進的教學思路:既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情境,又要引導學生理解等號兩邊算式的意義(即乘法分配律的本質內涵:形式變了,但意義沒變),從而使學生從“變與不變”中發(fā)現(xiàn)并理解規(guī)律。這樣的教學思路通過教學實踐證明是可行的。教學中,通過
8、對例題數(shù)量關系的分析,列式計算得出65×5+45×5=(65+45)×5,并通過寫算式、算結果、比得數(shù)找出一些這樣的等式后,教師不急于引導學生用不完全歸納法發(fā)現(xiàn)并概括乘法分配律,而是進一步提問:如果不計算,你能用乘法的意義說說等號的左邊和右邊為什么相等嗎?這一問題的用意是引導學生提取已有的知識經驗,從乘法意義的角度思考等號兩邊算式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如24×9+12×9=(24+12)×9,等號的左邊24個9加12個9合起來是36個9,等號的右邊也是36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