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學海無涯音樂陪伴.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學海無涯——淺談音樂藝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為教育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同時讓我們教育工作者面臨新的挑戰(zhàn)。顯然,我們的課堂教學如果再一味的因循守舊,那么“少慢差費”的現象就無從解決,學生的能力與素質教育就難以適應當今瞬息萬變的社會。在“語文課和“各學科相互滲透”等實驗相繼展開并取得初步成效時,我們如何固守課堂這塊主要陣地,讓課堂教學煥發(fā)出她的生機和活力呢?筆者就此做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將音樂藝術運用于課堂教學,活躍了課堂氣氛,情境交融,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在愉快而不緊張的情緒下
2、學習,潛移默化的將“春泉”灌輸,從而大大的提高了課堂效率。一、“曲”徑通幽——愉悅而不緊張的原則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一首幾十字的古詩讀了許多遍背誦起來還拗口,可是一首歌唱兩遍,不經意間歌詞爛熟于胸;臨考前挑燈夜戰(zhàn)收獲甚微,而平時輕松、愉悅的學習記憶迅速,過目不忘;自己感興趣的很快就能掌握,而被迫所學的即使學了印象也不深刻。保加利亞心理學家喬治?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理論有一條基本的原則——愉悅而不緊張的原則。他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應盡可使學生感到學習是一種快樂的享受,而不是枯燥無味的勞動。學習過程中不應伴隨任何外部精
3、神壓力。他還認為在這種愉快而不緊張的學習狀態(tài),學生表面上處于安靜、休憩、輕松的狀態(tài),而實際上他們的內心在處于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最佳狀態(tài)。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在學生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實驗證明,教學中使用精選的音樂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無意識心理活動,充分利用學生情感性的活動,使學生大腦右半球積極活動,從而創(chuàng)造愉快而不緊張的氣氛,達到學生有意識與無意識活動的統一,大腦左右兩半球協調活動,理性活動與情感活動統一,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統一,大大提高學習的效率。二、寓教于“樂”——教學中音樂作品的處理如何恰
4、當的因材施“樂”,寓教于“樂”呢?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探討。(1)借助音樂、強化記憶,提高效率在理科教學中課前的輕音樂或節(jié)奏輕快的流行歌曲(忌用刺激性強烈的歌曲或舞曲)可以使學生放松;檢查復習,選用節(jié)奏緩慢、均勻、寧靜的抒情曲,(如《春江花月夜》等)利于學生回憶,講授新教材選用節(jié)奏緩慢、深沉、充滿激情的歐洲音樂(如貝多芬的《第六交響曲》第二樂章)教師伴隨音樂講授教材內容,有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鞏固新教材、課堂練習,音樂節(jié)奏緩慢(如《蘇武牧羊》)討論時音樂曲調活潑、輕快的音樂(如《藍色的多瑙河》)。這都是有利于
5、學生心理放松?! ∵x用音樂時應注意避免使用學生特別熟悉的音樂作品,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二)借助音樂,深化教學內容這一類音樂音樂作品運用的目的是為教材服務,充分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促進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記憶和消化。如歷史課講到紅軍長征的有關章節(jié)我們可以演唱《長征》,欣賞《長征組歌》來感受紅軍“萬水千山只等閑”的大無畏精神,語文課上用《軍民大生產》導入《記一輛紡車》了解背景,消除時代的隔膜,學習古代詩詞時譜曲演唱體會其中的蘊涵,政治課上一首《七子之歌》可引出祖國統一的課題。這樣的課活潑而不呆板,熱烈而不緊張。(
6、三)創(chuàng)設意境,巧妙點撥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就象一首輕快的抒情曲,而意趣激越雄渾、氣勢磅礴的交響樂,又如一副氣吞山河的書畫長卷。正因為藝術作品總有許多相通之處,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提供背景音樂創(chuàng)設出與教學內容恰切的意境。若輔以巧妙的點撥定能達到事倍功半的的效果。一首古典的詩詞我們可以觸摸到《春江花月夜》的韻律,一曲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仿佛屈原內心的獨白,可能相隔千年,相隔萬里,但是意境可以是相似的,情感可以是相通的。我們知道了這一點,對音樂作品的運用就揮灑自如了。你可說朱自清的《綠》里流淌的是《春之聲》的旋律,舒婷的詩里散
7、發(fā)出的是《天鵝》的寧謐,那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柳永、辛棄疾不就是一首首古典的名曲!讓我們把音樂引入課堂,以音符搭起攀登書山的云梯,讓歌聲化作學海航船的征帆,駛向燦爛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