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醫(yī)科大學】優(yōu)質課《醫(yī)學微生物學》第4章 細菌病毒的感染防治與免疫技術

【同濟醫(yī)科大學】優(yōu)質課《醫(yī)學微生物學》第4章 細菌病毒的感染防治與免疫技術

ID:81990411

大?。?7.15 MB

頁數(shù):115頁

時間:2022-07-26

上傳者:讀書郎
【同濟醫(yī)科大學】優(yōu)質課《醫(yī)學微生物學》第4章  細菌病毒的感染防治與免疫技術_第1頁
【同濟醫(yī)科大學】優(yōu)質課《醫(yī)學微生物學》第4章  細菌病毒的感染防治與免疫技術_第2頁
【同濟醫(yī)科大學】優(yōu)質課《醫(yī)學微生物學》第4章  細菌病毒的感染防治與免疫技術_第3頁
【同濟醫(yī)科大學】優(yōu)質課《醫(yī)學微生物學》第4章  細菌病毒的感染防治與免疫技術_第4頁
【同濟醫(yī)科大學】優(yōu)質課《醫(yī)學微生物學》第4章  細菌病毒的感染防治與免疫技術_第5頁
【同濟醫(yī)科大學】優(yōu)質課《醫(yī)學微生物學》第4章  細菌病毒的感染防治與免疫技術_第6頁
【同濟醫(yī)科大學】優(yōu)質課《醫(yī)學微生物學》第4章  細菌病毒的感染防治與免疫技術_第7頁
【同濟醫(yī)科大學】優(yōu)質課《醫(yī)學微生物學》第4章  細菌病毒的感染防治與免疫技術_第8頁
【同濟醫(yī)科大學】優(yōu)質課《醫(yī)學微生物學》第4章  細菌病毒的感染防治與免疫技術_第9頁
【同濟醫(yī)科大學】優(yōu)質課《醫(yī)學微生物學》第4章  細菌病毒的感染防治與免疫技術_第10頁
資源描述:

《【同濟醫(yī)科大學】優(yōu)質課《醫(yī)學微生物學》第4章 細菌病毒的感染防治與免疫技術》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醫(yī)學微生物學

1【同濟醫(yī)科大學】優(yōu)質課全國特級教師江新歡博士教授《醫(yī)學微生物學》第7章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2第一節(jié)正常菌群與條件致病菌一、正常菌群(normalflora)正常菌群的意義:生物拮抗生物屏障受體與營養(yǎng)競爭營養(yǎng)作用參與代謝營養(yǎng)物質轉化合成免疫作用促進免疫器官發(fā)育免疫應答抗衰老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抗氧化抑腫瘤轉化致癌物激活巨噬細胞

3部位主要菌群皮膚葡萄球菌,鏈球菌,類白喉,銅綠,丙酸??谇黄咸亚蚓?鏈球菌,肺炎球菌,奈瑟球菌。鼻咽腔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奈瑟球菌。外耳道葡萄球菌,類白喉棒狀桿菌,銅綠。眼結膜葡萄球菌,干燥棒狀桿菌,非致病奈瑟菌。腸道大腸艾希菌,雙歧桿,產氣桿菌,變形桿菌。尿道葡萄球菌,類白喉棒狀桿菌,分枝桿菌。陰道乳桿菌,類白喉棒狀桿菌,奈瑟球菌。人體正常菌群分布

4二機會致病菌(conditionedpathogen)正常菌群寄居部位改變大腸艾希菌進入泌尿道,手術傷口化膿感染。宿主免疫功能底下大量使用激素,腫瘤化療,放療,AIDS晚期。菌群失調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正常菌群被抑制,劣勢或外來菌趁機大量分子繁殖引起二重感染,金葡菌,白假絲酵母菌偽膜性腸炎,腸炎,肺炎。

5三、微生態(tài)平衡與失調微生態(tài)學microecology細胞或分子水平研究微生物與宿主,環(huán)境三者之間的關系。醫(yī)學微生態(tài)學研究寄居在人體表面和與外界相通腔道粘膜表面的微生物與微生物,微生物與人體,微生物和人體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微生物群與宿主,外部環(huán)境動態(tài)平衡-微生態(tài)平衡;微生態(tài)失調;菌群失調癥。

6第二節(jié)細菌的致病作用致病性-細菌對宿主的致病能力毒力(Virulence)細菌致病性強弱程度。用半數(shù)致死量LD50或半數(shù)感染量ID50表示。50%試驗動物感染死亡的細菌數(shù)量或毒素劑量。

7一細菌的毒力(一)侵襲力細菌突破宿主皮膚,黏膜屏障1,進入機體并在體內定值2,繁殖擴散3的能力。粘附素,莢膜,侵襲性物質,細菌生物被膜。1.黏附素(adhensin)定居因子菌毛粘附素:菌毛頂端,大腸桿菌。非菌毛粘附素:G-外膜蛋白,鏈球菌M蛋白。黏附素與宿主細胞表面上受體特異性結合定居,繁殖,破壞組織,產生毒素。

82.莢膜抗吞噬,抗體液中殺菌物質,侵襲力強。3.侵襲性物質a.侵襲素(invasin)侵襲基因編碼產生的蛋白質,介導細菌侵入鄰近上皮細胞,促進擴散。b.侵襲性酶類血漿凝固酶:纖維蛋白包裹菌體抗吞噬。透明質酸酶:利于細菌毒素擴散。IgA蛋白酶:分解膜表面SIgA,利于感染。

94.細菌生物被膜(bacterialbiofilm)細菌與多糖組成的膜狀細菌群體。利于細菌附著在支撐物表面。阻擋抗生素的滲入和免疫細胞殺傷。易發(fā)生耐藥基因和毒力基因的轉移。脫落后擴散感染;氣管插管,人工關節(jié)。銅綠假單胞菌,表皮葡萄球菌常見。

10靜脈導管表面的葡萄球菌生物膜

11(二)毒素1.外毒素(exotoxin)基因在染色體,質粒,噬菌體。主要特點:a.活細菌產生,代謝產物,分泌到細胞外。b.蛋白質,AB亞單位,A是毒性部分,B載體,與細胞受體結合,單獨無致病性。c.毒性強,肉毒毒素強氰化鉀1萬倍,麻痹。d.絕大多數(shù)不耐熱,葡萄球菌腸毒素例外。e.抗原性強,4%甲醛脫毒成類毒素-疫苗。

12外毒素的種類和作用機制神經毒素(neurotoxin)破傷風痙攣毒素全身骨骼肌強直性痙攣。肉毒毒素全身肌肉松弛,麻痹。細胞毒素(cytotoxin)白喉毒素抑制宿主細胞蛋白質合成,心肌炎。腸毒素(enterotoxin)霍亂毒素腸功能紊亂,嚴重腹瀉,失水酸中毒。

13

142.內毒素(endotoxin)特點:a.G-菌死亡裂解產生;b.細胞壁脂多糖LPS,由O特異多糖,非特異核心多糖,脂質A組成;c.理化因素穩(wěn)定:耐熱160℃2-4hr致熱源;d.毒性較弱,對組織無選擇性,反應一致;e.不能用甲醛脫毒成類毒素。

15LPS結構脂質A:毒性部分核心多糖;屬抗原特異多糖:菌體O抗原

16內毒素的生物學效應發(fā)熱反應作用于巨嗜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釋放內源性致熱源IL-1,IL-6,TNF,刺激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發(fā)熱,微血管擴,炎癥反應;腫瘤治療。白細胞反應早期中性粒細胞黏附于毛細血管壁,數(shù)小時后,由LPS誘生的中性粒細胞釋放因子刺激骨髓釋放大量中性粒細胞入血,先低后高。

17內毒素血癥與內毒素休克內毒素血癥:敗血癥,感染病灶入血,輸液;巨嗜細胞,中粒,內皮細胞,血小板,補體等誘生TNF,IL-1,IL-6,IL-8,組胺等活性物質;使小血管功能紊亂,微循環(huán)障礙,器官毛細血管灌注不足;缺血缺氧酸中毒。激活補體,引發(fā)高熱,低血壓,凝血系統(tǒng)活化,導致禰散性血管內凝血。嚴重時導致微循環(huán)衰竭,內毒素休克或死亡。

18外毒素與內毒素的主要區(qū)別區(qū)別要點外毒素內毒素來源G+部分G-G-基因質粒前噬菌體染色體染色體方式活菌生產分泌成分裂解產生成分蛋白質脂多糖穩(wěn)定60-80℃30’160℃2-4hr毒性強選擇性特殊癥狀弱發(fā)熱微循環(huán)抗原強抗毒素類毒素弱不成類毒素

19二細菌侵入的數(shù)量引起感染所需細菌的數(shù)量決定于兩個因素致病菌毒力的強弱宿主免疫力的高低三細菌侵入的途徑呼吸道肺炎球菌,結核,流腦。消化道霍亂弧菌,痢疾,傷寒,傷口葡萄球菌,鏈球菌化膿性感染,破傷風。多途徑感染結核桿菌

20第三節(jié)宿主的免疫防御機制免疫系統(tǒng)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臟,淋巴結,扁桃體,小腸集合淋巴結,闌尾,黏膜免疫系統(tǒng)。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中粒,嗜堿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血小板。免疫分子:補體,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

21一非特異性免疫天然免疫人類在長期的種系發(fā)育和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一系列防御病原微生物的功能。特點:出生就有;不針對某一病原微生物。屏障結構吞噬細胞體液因素

22(一)屏障結構1.皮膚與黏膜a阻擋和排除作用:阻擋;纖毛運動,腸蠕動排除。b分泌殺菌物質:乳酸,脂肪酸,溶菌酶,胃酸,蛋白酶。c正常菌群拮抗作用生物屏障,受體和營養(yǎng)競爭,抗菌物質。

232.血腦屏障由軟腦膜,脈絡膜,腦毛細血管和星狀膠質細胞組成,阻擋病原菌及其毒性產物進入CNS。嬰幼兒發(fā)育不完善。3.胎盤屏障由母體子宮內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絨毛膜組成,阻擋病原菌和藥物進入胎兒,妊娠三個月內發(fā)育不完善。

24(二)吞噬細胞包括中粒;單核吞噬細胞,血液單核細胞和組織器官中的巨噬細胞。非特異性吞噬,殺傷,消化病原菌。吞噬過程:*趨化趨化因子使細胞穿過毛細血管壁定向聚集?!ゐじ奖砻媸荏w與病菌接觸;IgG和C3受體?!ね倘爰毎认?伸出偽足包圍,攝入細胞?!缗c消化吞噬體與溶酶體融合成吞噬溶酶體,殺菌溶菌。依氧殺菌系統(tǒng)-活性氧;非依氧殺菌系統(tǒng)-溶菌酶。

25吞噬細胞對細菌的吞噬和消化過程

26

27吞噬作用的后果:完全吞噬:化膿性球菌被吞噬后5-10’死亡,30’-60’完全消化,殘渣排出細胞外。不完全吞噬:結核桿菌仍存活,免受抗體,抗菌藥物傷害;繁殖殺傷吞噬細胞;隨細胞游走擴散。組織損傷:溶酶體釋放的多種蛋白水解酶破壞臨近組織,引起炎癥,損傷。

28(三)體液因素1.補體(complement)一組球蛋白,巨噬細胞,腸上皮細胞,肝,脾細胞產生,激活產生:趨化,調理,溶菌,溶細胞。經典途徑:由抗原抗體復合物激活。旁路途徑:細菌脂多糖,酵母多糖,凝聚的IgA,IgGC3a,C5a吸引吞噬細胞到達炎癥部位,趨化作用。C3b,C4b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活性,調理作用。C3b-9膜攻擊復合物,溶解殺傷G-菌和包膜病毒。

292.溶菌酶(Lysozyme)吞噬細胞產生的堿性蛋白,分布在血清,唾液,淚液,乳汁,黏膜分泌液中。裂解G+菌。3.防御素(defensin)含精氨酸的小分子多肽,中粒細胞和腸細胞產生,破壞細菌細胞膜,殺傷溶解細菌。其它乙型溶素,吞噬細胞殺菌素,組蛋白,乳素,正常調理素。

30二特異性免疫個體出生后,與病原微生物及其產物等抗原分子接觸后產生的一系列免疫防御功能。特點:對引發(fā)免疫的相同抗原起作用;不遺傳;有免疫記憶性,再次接觸反應明顯增強。體液免疫,由B淋巴細胞介導。細胞免疫,由T淋巴細胞介導。

31(一)體液免疫B淋巴細胞介導,CD4+Th細胞起輔助作用。相同抗原再次接觸;Th2細胞分泌IL-4,5,6,10;在IL-2參與下誘導B淋巴細胞轉化為漿細胞,產生抗體。

32Fab端Fc端

33抗體的應答效應:抑制病原菌黏附SIgA阻斷細菌黏附。調理吞噬吞噬細胞IgG-FC受體,C3受體。中和外毒素阻斷毒素與靶細胞受體結合。參與溶菌與病原菌結合激活補體溶菌??贵w依賴細胞介導細胞毒作用IgG-FC段與NK細胞FC受體結合,NK攻擊裂解病原菌。

34(二)細胞免疫細胞內寄生菌,病毒,真菌。效應細胞:細胞毒性T細胞;CD4+Th1細胞。1.CD8+CTL:直接殺傷靶細胞,受MHC限制,識別殺傷有相同MHCⅠ類抗原分子的靶細胞。a.釋放穿孔素和顆粒酶,水進入細胞。b.激活靶細胞自殺基因,細胞凋亡。2.CD4+Th1細胞:分泌IL-2,IFN,TNF,誘導細胞免疫和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抗細胞內菌感染。

35(三)黏膜免疫MIS黏膜反應系統(tǒng):呼吸,消化黏膜下淋巴組織。腸壁集合淋巴結,誘導黏膜免疫應答。黏膜上皮M細胞抗原內吞后轉運到Payer淋巴結,提呈抗原給T,B細胞。黏膜上皮內淋巴細胞:細菌病毒激活后,表現(xiàn)出細胞毒作用。MIS主要功能:感染或口服疫苗后,在腸道,呼吸道,泌尿道,淚液,乳汁中出現(xiàn)SIgA。

36三抗細菌感染免疫的特點(一)抗胞外菌感染特點:產毒素和酶;化膿感染;體液免疫。1.吞噬細胞的作用中粒吞噬,殺滅,消化。2.抗體和補體的作用阻止細菌黏附:sIgA,菌毛抗體。調理吞噬:細胞IgG-FC和C3受體,促進吞噬。溶菌:IgG,IgM與細菌結合激活補體。中和細菌外毒素:封閉毒性中心,破傷風。3.細胞免疫的作用:輔助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

37(二)抗胞內菌感染特點:細胞內,慢性感染,肉芽腫,細胞免疫。1.吞噬細胞作用:單核吞噬細胞,激活后殺菌;NK直接殺傷靶細胞。2.細胞免疫作用:Th1分泌IL-2,IFN,TNF,激活巨噬細胞;引發(fā)遲發(fā)型變態(tài)反應;CTL釋放穿孔素溶解細胞;顆粒酶殺傷胞內菌。3.局部黏膜免疫:sIgA干擾細菌對黏膜上皮細胞的黏附和定植,阻止侵入細胞。

38第四節(jié)感染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一感染的來源外源性感染:傳染源:病人:全病程,早期診斷,隔離治療。帶菌者:腦膜炎,傷寒,白喉,長期排菌。病畜及帶菌動物,引起人畜共患病通過病畜及帶菌動物傳染,職業(yè)性;患病動物肉,蛋,奶;

39傳播途徑:呼吸道:痰液,唾液,分泌物;肺結核,白喉。消化道:食品,飲水;抗胃酸和膽汁細菌。皮膚傷口:創(chuàng)燒傷,咬傷;化膿感染,厭氧菌。節(jié)肢動物:鼠蚤傳播鼠疫;虱傳播斑疹傷寒。性傳播:泌尿系統(tǒng)的感染,膿性分泌物。多途徑感染:結核桿菌,炭疽,鼠疫。

40.結核桿菌每年新發(fā)病例900萬,死亡300萬我國25萬傳染病第一位呼吸道傳播

413.24

42白喉桿菌呼吸道傳播

43呼吸道傳播

44消化道傳播

45志賀菌消化道傳播

46ClostridiumBotulinum:Subterminalsporeislargerthandiameterofcell,itislikeatennisracket.消化道傳播

47破傷風梭菌傷口傳播

48傷口傳播產氣莢膜梭菌

49臭蟲虱

50鼠疫桿菌鼠蚤

51斑疹傷寒虱

52性傳播

53.結核桿菌每年新發(fā)病例900萬,死亡300萬我國25萬傳染病第一位多途徑傳播肺結核,胃腸結核,腎結核,骨關節(jié)結核,胸腹腦膜炎

54多途徑傳播

55多途徑傳播腺鼠疫、敗血性鼠疫和肺鼠疫

56內源性感染:體內正常菌群,與宿主間生態(tài)平衡失調感染。寄居部位改變:大腸桿菌泌尿系感染,膽囊炎。菌群失調,抗生素治療中,細菌數(shù)量比例改變。抵抗力降低:大量使用皮質激素,抗腫瘤藥物。糖尿病,AIDS。

57二感染的類型隱性感染:免疫力強,病原菌少,毒力弱。顯性感染:免疫力差,菌多,毒力強,癥狀。急性感染:起病急,病程短,恢復快,流腦。慢性感染:病程緩慢;結核,麻風。按感染部位:局部感染:皮膚化膿性感染:瘡,癤,癰。全身感染:胞外菌引起。分五種類型:

58毒血癥:病原菌在局部感染繁殖,毒產入血;破傷風。內毒素血癥:G-菌血液繁殖,死亡裂解產生大量內毒素;病灶中細菌死亡,釋放毒素入血。菌血癥:病原菌進入血流,不繁殖,只是路過。

59敗血癥:病原菌入血繁殖,產生毒性代謝產物,全身中毒,高熱,皮膚粘膜淤血斑,肝脾腫大。膿毒血癥:化膿性病菌入血大量繁殖,擴散到體內其他器官,產生新的化膿性病灶。

60帶菌狀態(tài):病人痊愈,病原菌會持續(xù)存在-帶菌者,間歇排菌,重要傳染源,傷寒病。三環(huán)境因素對感染的影響寒冷能降低呼吸道抵抗力,易呼吸道感染。夏季氣溫高,蒼蠅易滋生,消化道傳染病。原始森林野生動物吸血昆蟲傳播人畜共患。

61第五節(jié)醫(yī)院感染hospitalinfection患者住院期間發(fā)生的其他感染;醫(yī)務人員在醫(yī)院發(fā)生的感染。一基本特點地點:必須在醫(yī)院內;時間:住院期間或出院不久出現(xiàn)的感染;內源性感染為主,機會致病性微生物。主要為住院患者,密切接觸,侵入性診療。病原菌多為耐藥菌株。

62醫(yī)院感染的分類內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抵抗力降低,正常菌群和潛在的病原菌。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患者之間或醫(yī)護人員接觸。環(huán)境感染消毒不嚴或污染的醫(yī)療用品;環(huán)境中微生物氣溶膠吸入感染。

63二醫(yī)院感染中的微生物特點主要為條件致病性微生物多屬內源性感染;有時會出現(xiàn)外源性病原菌引起的暴發(fā)流行。常具有耐藥性甚至多重耐藥,銅綠,金葡。常發(fā)生種類的變遷20世紀50年代主要為G+球菌,70-80年代多為G-桿菌。適應性強營養(yǎng)要求低,潮濕環(huán)境可生長:土壤,水,塵埃,污染的醫(yī)療器械,空調循環(huán)水。

64三醫(yī)院感染的流行病學特征三要素: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者。傳染源病人最重要傳染源,致病性強。攜帶者無明顯癥狀,最危險的傳染源。環(huán)境貯源病菌在醫(yī)院中集中,多重耐藥。動物醫(yī)院鼠害,病原菌重要宿主,沙門菌。

65傳播途徑接觸直接接觸;間接接觸;飛沫傳播??諝饪諝鈧鞑?微生物氣溶膠,1-2米。媒介物水,食物,血制品,藥物,醫(yī)療器具。昆蟲鼠,蚊,蚤,蠅,蜱,蟑螂,叮咬傳播。醫(yī)源性感染注射,手術,輸血,梅毒,AIDS,乙肝易感者決定于病原菌的毒力和宿主的易感性;醫(yī)療過程破壞原有的防御機能和微生態(tài)平衡,手術。

66四醫(y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1.易感對象的年齡和基礎疾病老年人器官老化,功能衰退,慢性病多。嬰幼兒免疫器官發(fā)育不健全。2.診療技術器官移植感染是最常見并發(fā)癥。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尿毒癥患者,易感。

673.侵入性檢查與治療侵入性檢查支氣管鏡,膀胱鏡,胃鏡,黏膜損傷;器械消毒不徹底,帶入病原菌。侵入性治療氣管切開,氣管插管,導尿;引流,心導管,心瓣膜等,損傷黏膜。4.損害免疫系統(tǒng)的因素放射治療無選擇性,損害免疫系統(tǒng)。化學治療細胞毒類藥物,損害免疫系統(tǒng)。激素抗炎,抗毒素,抗休克,抑制免疫。其它濫用抗生素,長期住院。

68五醫(yī)院感染的預防和控制1.消毒與滅菌進入人體的醫(yī)療用品必須滅菌;接觸皮膚黏膜的必須消毒,注射器,輸液器,導管。污染醫(yī)療器材,先消毒后清洗,再滅菌。消毒劑:有效濃度,消毒時間,影響因素。氧氣濕化瓶,霧化器,呼吸機及管道,定期消毒;每日更換用無菌水,加濕器。消毒滅菌后,效果檢測。勤洗手,清潔消毒,禁留長指甲,戴戒指。

692.隔離預防切斷傳染源,防止病原菌傳播。3.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抗菌素,降低院內感染率。重點監(jiān)測:急診室,重癥監(jiān)護室,治療室,嬰兒室,手術室,檢驗科,供應室。一次性醫(yī)療用品等醫(yī)療垃圾,規(guī)范處理。

70第八章細菌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

71第一節(jié)細菌感染的診斷一病原菌檢測(一)標本采集與送檢早期急性期,使用抗菌藥物之前采集。無菌嚴格無菌操作,避免雜菌污染。準確呼吸,消化道;CNS-腦脊液,血液。盡快送檢甘油鹽水保存,腦膜炎球菌保溫。做好標記化驗單與標本一致。

72(二)細菌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1.分離培養(yǎng)瓊脂劃線接種,挑選可疑菌落。菌落大小,1-2mm;2-4mm;4-6mm形狀,圓形,不規(guī)則透明度,透明,不透明,半透明表面,光滑,干燥,濕潤;邊緣是否整齊,顏色,色素,性質溶血:血培養(yǎng)基,甲型,乙型,丙型

73培養(yǎng)基的制備配制:稱量,溶解,過濾;調整pH,分裝;高壓蒸汽滅菌:103.4kpa;1.05kg/cm2121.3℃15-20’

74

75

76固體培養(yǎng)基劃線接種-分離培養(yǎng)菌落colony挑選一個菌落-純種轉種-純培養(yǎng)

77

78Solidmedium(clone)

79水溶性色素脂溶性色素

80

81半固體培養(yǎng)基有鞭毛細菌:擴散生長,周圍渾濁。無鞭毛細菌:沿穿刺線生長,周圍透明觀察動力,保存菌種。

82細菌在培養(yǎng)基生長現(xiàn)象液體培養(yǎng)基渾濁大多數(shù)細菌沉淀鏈狀生長菌菌膜專性需氧菌結核桿菌枯草桿菌

83細菌連續(xù)培養(yǎng)系統(tǒng)

84

85

86

872.形態(tài)學檢查活菌觀察懸滴法,暗視野鏡,觀察動力。熒光抗體加入培養(yǎng)液,熒光菌球。染色觀察單染,復染,革藍染色,抗酸染色。特殊染色細胞壁,核質;芽孢,鞭毛,莢膜。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3.生化試驗糖發(fā)酵,蛋白質分解試驗。4.血清學試驗細菌玻片凝集,用抗體進行種,型鑒定。5.動物試驗小鼠,豚鼠,家兔;結核痰液注射豚鼠,雜菌死亡;發(fā)病后解剖,得純培養(yǎng)結核菌。6.藥物敏感試驗單片紙碟法-抑菌直徑,試管-MIC。

97

98

99

100紫紅酒新來

101(三)病原菌抗原的檢測酶免疫技術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免疫組化法。協(xié)同凝集試驗SPA吸附抗體,檢測抗原。免疫熒光技術熒光菌球,培養(yǎng)4-6hr。對流免疫技術腦膜炎球菌抗原檢測。免疫印記技術聚丙烯凝膠酰胺電泳,轉印檢測細菌蛋白。

10224孔板,加入抗體,加入待檢標本,加入酶標記抗體,底物,顯色酶免疫技術

103免疫熒光技術

104對流免疫電泳流腦病人腦脊液

105(四)檢測病原菌核酸核酸雜交技術同位素標記核酸單鏈作為探針,與待測標本中核酸單鏈互補形成雙鏈,儀器檢測。PCR技術核酸體外擴增DNA或RNA體外擴增,將同一基因擴增幾百萬倍后凝膠電泳,快速,敏感,特異?;蛐酒夹g新近發(fā)展起來的核酸序列分析技術,自動化檢測,微機處理,同時檢測大量標本。

106(五)其它方法噬菌體分型;細菌L型檢測;氣相色譜檢測細菌代謝物;13C,14C呼吸試驗檢測幽門螺桿菌產生的尿素酶。

107二血清學診斷用已知細菌或特異性抗原,檢測血清中抗體。用于病程較長的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傷寒。檢測疫苗接種效果。明顯高于正常效價;雙份血清升高4倍。常用方法直接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乳膠凝集試驗;ELISA。

108第二節(jié)細菌感染的特異性預防一人工主動免疫將疫苗或類毒素接種人體,刺激免疫系統(tǒng)產生特異性免疫應答,獲得免疫力,天花。(一)疫苗1.死疫苗病原菌大量培養(yǎng)殺死,保留抗原性。多次接種,接種量大,反應明顯,只激發(fā)體液免疫,不產生CTL。傷寒,霍亂,流腦,鉤體等。

1092.減毒活疫苗通過毒力變異獲得減毒或無毒株,培養(yǎng)后制成疫苗。宿主體內繁殖,停留長,類似隱性感染。接種一次,用量小,副作用輕,效果好。不易保存,4℃,二周?;貜投玖?重新獲得致病性。BCG,鼠疫,炭疽,脊髓炎,麻疹。

1103.亞單位疫苗微生物的保護性抗原,不含核酸。去除引發(fā)副反應物質,無毒性;不含核酸成分,避免回復突變發(fā)生。肺炎球菌,腦膜炎球菌,莢膜多糖抗原。4.基因工程疫苗將編碼病原菌保護性抗原的目的基因,導入原核或真核細胞表達,制成疫苗。

1115.重組載體疫苗將抗原編碼基因轉入減毒的病毒或細菌制成疫苗,接種后在體內繁殖表達,似活疫苗。如以痘苗病毒為載體,用于甲肝,乙肝,麻疹疫苗的研制。

1126.核酸疫苗將編碼產生抗原的基因重組到質粒真核表達載體上,將重組的質粒DNA直接注射給人體表達。優(yōu)點:抗原持續(xù)產生,免疫持久;體液和細胞免疫;對不同亞型病原有交叉保護;將不同抗原基因構建在同一質粒-聯(lián)合免疫。問題:DAN整合激活癌基因;產生抗核抗體誘導自身免疫病。

113(二)類毒素外毒素經0.3%甲醛處理后,失去毒性保留抗原性,加入佐劑制成。氫氧化鋁可延緩類毒素的吸收時間。三聯(lián)疫苗白喉,百日咳,破傷風。

114思考題1.病原菌對宿主的致病性,由哪些因素決定?2.比較內毒素與外毒素的不同?3.細菌的侵襲力,由哪些因素組成?4.感染的發(fā)展及其結果?5.醫(yī)院感染的基本特點?怎樣預防和控制?6.疫苗種類及各有哪些特點?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熱門
關閉